从废墟中“救出”的国旗飘扬在震后的帐篷小学。(资料图片)
国旗交接仪式。
2008年6月,汶川特大地震重灾区什邡市红白镇,宁夏公安援川特警队王建楼警官跟同事一起,在灾区废墟下,“抢救”出一面制作于1968年左右的国旗。7月1日,红白镇临时搭建起来的帐篷小学,在救援队伍、志愿者、师生们见证下,这面国旗在废墟中冉冉升起。
援助结束后,王建楼将这面国旗带回宁夏,几次工作调动,他都将这面旗带在身边。震灾十年之际,王建楼萌生想法,将这面国旗送回当地。因为这面废墟下“抢救”出来的那抹红,见证了红白镇昔日的安宁,也见证了红白镇所遭受到的灾难,更见证了当时全国各地救援队伍与灾区人民群众肩并肩共同抗灾的过程。
得知王建楼的心愿后,宁夏新消息报联系到了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通过两地互动,5月17日下午,这面有着50年历史,在震灾废墟中升起的国旗,正式移交给了“5·12”汶川特大地震纪念馆。
入川救援
废墟中“救出”一抹红
十年前,“5·12”汶川地震发生后,宁夏银川特警接上级命令,建援川特警队,赶赴灾区什邡市红白镇维护震后灾区社会治安,王建楼随队入川。
入川后,王建楼和战友除了维护社会秩序,还要参与清理废墟。一天中午,有工人突然跑进特警住的帐篷,说自己开挖掘机清理一家单位倒塌楼房时,将一个保险柜挖烂了,里面有上百万元的票据和2万多元现金,请求特警前往维护秩序,正在吃饭的王建楼立即放下碗筷带队赶往现场。
通过票据信息,特警队联系到寄存保险柜的金河磷矿。矿上派人将财物领走后,当挖掘机再度轰鸣准备挖掘时,眼尖的王建楼发现保险柜下面压着一面国旗,他连忙叫停工人,从废墟堆里把这面国旗刨了出来。
“国旗代表着国家,因为职业关系,国旗的意义早已在内心扎根,看着废墟中的那抹红,心中感触颇深。”王建楼说,处理好其它财物后,他将国旗带回了营地。
回去后,王建楼将国旗清洗干净,旗子上一行黑字映入眼帘。“国旗白色的旗杆套处书写了一行毛笔字,写着‘四川省金河磷矿革委会’。”王建楼说,通过了解,这面国旗大概制成于1968年左右,当时已有近40年的历史。多年来,国旗保存完整,旗面舒展,五角星缝制于旗面,质朴而美丽。
升旗仪式
五星红旗飘扬帐篷小学
2008年7月1日,在红白镇临时设立的帐篷小学,王建楼和救援人员、志愿者及师生商量,准备在学校旁举行了一个升国旗仪式。“在那样艰苦的情况下,我们希望通过升旗仪式,给大家信心,鼓舞大家,要相信有这样一个强大的祖国,什么困难都可以克服。”
就在那天,这面被“抢救”出的国旗,在废墟上冉冉升起,迎风招展。看着大家眼神坚定地向飘扬的国旗行礼,那一刻,王建楼热泪盈眶。
援川任务完成后,这面国旗跟随王建楼来到银川。王建楼将国旗装入镜框,挂在办公室里。“看着这面国旗,爱国之情油然而生。”十年了,王建楼已由银川特警支队的一员,成长为宁夏灵武市公安局政委,可不管工作调动到哪儿,他始终把这面国旗带在身边。
“灾区重建完成后,我又去了一趟执行任务的地方,看着眼前一幅幅劫后重生、焕发出巨大生机的场景,激动不已、欣慰不已。一个强大的国家,才能佑护自己的国民。”王建楼说,汶川地震十周年之际,他的心愿是把这面国旗归还给当地——回到四川比放在自己的办公室更有意义。
国旗回家
正式移交地震纪念馆
宁夏新消息报知道这一消息后,立即联系到了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希望两地媒体联动,帮助王建楼完成心愿,送国旗“回家”。
5月14日,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立即联系到了“5·12”汶川特大地震纪念馆。纪念馆管理部门随即启动国旗交接工作,并决定于17日举行国旗交接仪式。
5月16日晚,宁夏公安厅宣传处副处长张立、四川省公安厅调研员陈智明、宁夏电视台记者、宁夏新消息报记者和王建楼一起,赶赴绵阳。
17日下午,国旗交接仪式在“5·12”汶川特大地震纪念馆管理中心进行。王建楼用双手托着国旗,神情庄重:“我代表宁夏公安援川特警队向‘5·12’汶川特大地震纪念馆移交国旗!”管理中心副主任刘强神情肃穆:“我代表‘5·12’汶川特大地震纪念馆接收国旗!”
“这面国旗是对历史的见证,是对当年中国人民万众一心抗震救灾的见证,是对灾后重建的见证,更是对国家从灾难中走向辉煌的见证,纪念馆将对国旗永久珍藏。”刘强说,国旗将被收藏于纪念馆的文物库房,并列为重要馆藏。
刘强说,国旗入馆后,管理中心将邀请国内专家对这面国旗进行文物评定,完善资料,补充国旗背后的故事,随后会尽快安排对外展出。同时,也希望以交接仪式为契机,研究建立宁夏当年参与援川单位的资料库,组织两地之间的部门进行长期互访互动,以此铭记历史,共赴未来。
交接仪式后王建楼说,这面有近50年历史的国旗,见证了红白镇昔日的安宁,也见证了红白镇所遭受的灾难,更见证了当时全国各地救援队伍与灾区人民群众肩并肩共同抗灾的过程。“现在,国旗已‘回家’,她还会见证灾区重建后的辉煌和美丽,见证四川人民越来越美好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