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中国最具影响力优质蜂产品基地 蜜蜂“川军”谋酿甜蜜事业

2018-06-12 09:55:52来源:四川日报编辑:田珊李淼范坤鹏庞峰伟

  短板 规模小养殖分散,抵御风险能力弱,缺乏专业研究机构

  “蜂蜜、蜂王浆、蜂花粉、蜂胶等蜂产品,在化妆品和医药领域应用也越来越广泛。”中国养蜂学会副理事长宋心仿告诉记者,美国、加拿大、德国人均蜂蜜消费分别是我国的2倍、3倍、4倍,随着养生意识的增强,我国蜂蜜消费增长还将不断上升。

  但记者走访也发现,巨大的市场机遇面前,我省蜂产业诸多短板也亟待补齐。

  我省中蜂养殖大多分布在盆周山区,小农户分散的养殖模式与交通不便叠加,成为一大难题。与西蜂动辄两三百箱集中养殖比,中蜂养殖规模多数在10箱-50箱,多为在家定地饲养或小型转地放蜂。青川蜀蕊养蜂专业合作社社长王淑娟告诉记者,自己曾做过蜂农信息基本摸查,一个周才走了5个村。而在平武的赵兴蓉,为保证蜂蜜质量,企业每次回收蜂蜜前必须抽检,工作人员去趟县里的一个藏区乡都得花费3天时间,成本太高。

  小规模生产也造成了设施较落后,良种化、标准化、机械化水平低,抵御风险能力弱。去年倒春寒,就让王淑娟头疼了一番,与公司合作的一名蜂农的100箱蜂全部死掉,直接损失就有5万元。“目前全省还没有建立蜜蜂良种繁育体系,规模化标准化水平低,成熟蜂蜜生产仅为30%,产业基础薄弱。”王建文介绍。

  蜂产品质量安全水平也不高。目前,市场上就存在部分蜂农为获取较高产量,生产水分含量较高蜂蜜的情况。“这样不利于保存。此外,部分蜂农不注重养殖档案,给产品溯源造成困难。”赵兴蓉说。

  全省蜂业产业化经营方式虽基本形成,但加工企业、专合社实力较弱,产品创新和品牌创建能力差,尤其是缺乏有影响力的大品牌,对蜂农的带动作用不强。“四川中蜂产品很有优势,但目前还主要是在山区街上买卖或卖给熟人,宣传推广还远远不够。”王建文表示。

  宋心仿指出,目前,蜜蜂授粉促进农作物增产作用尚未得到普遍认知,蜜蜂授粉技术推广及产业发展缺乏必要的项目资金和政策扶持,专业性授粉蜂场很少,种植户还没养成花钱买授粉服务的习惯。有的蜂农也担心基地打农药,会伤害蜂群。

  “我省没有专门的蜂业研究机构,从事蜂业研究的20人左右,省内农业院校大都未开设养蜂专业课程。”四川省蜂业学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王顺海表示,导致蜂场建设、蜂群养殖及蜂产品规范生产缺少专业技术指导,这与养蜂大省地位极不相称。

首页上一页123下一页尾页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