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王朗密林深处寻一朵幽兰

2018-09-14 21:21:58来源:四川日报编辑:刘波

  邹滔拍巴郎山杓兰工作照。 陈广磊摄

  紫点杓兰。邹滔摄

  巴郎山杓兰。 董磊摄

  大花对叶兰。 邹滔摄

  华西杓兰。 邹滔摄

  □本报记者吴梦琳

  “身在千山顶上头,突岩深缝妙香稠。非无脚下浮云闹,来不相知去不留。”这是清代书画家、诗人郑板桥的一首咏兰诗。兰花,在中国传统文化里一直是高洁典雅的象征。

  四川是全国兰花分布种类最多的省份之一。位于四川盆地西北部的四川王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就生长着种类繁多的兰花。

  今年6、7月间,受保护区管理局委托,西南山地工作室对其进行了动植物影像资料调查和搜集,兰科植物正是其重要类群。经过三次实地调查拍摄,约40种兰花显露真容,其中不乏珍稀品种。

  密林深处兰花盛放

  王朗独特的地理环境,为兰花生长提供了绝佳条件,而这一次的调查,新发现紫茎兰等此前王朗从未有过记录的兰花品种。

  位于绵阳市平武县境内的四川王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海拔从2000多米到近5000米不等,保存着完好的森林、灌丛、草甸和高山湿地等生态系统,水资源丰富,不仅是大熊猫的重要栖息地,也为兰花提供了绝佳的生长条件。保护区工作人员罗春平告诉记者,王朗兰花很早就美名远扬,曾有不少各地的专家专门来这里寻兰花,也发现不少珍贵的、极具观赏性的高山兰花。

  受保护区管理局的委托,今年6月,西南山地工作室开始在保护区进行为期一年的生物影像拍摄,兰科植物的影像资料搜集就是其重要内容之一,这也是近年来王朗首次进行兰花的系统调查和影像资料搜集。

  西南山地工作室项目负责人巫嘉伟告诉记者,此次王朗兰科植物调查和影像拍摄,前前后后共进行三次,在6、7月兰花盛开期,共有14名具有生物学、自然学等专业知识的摄影师参与。翻山越岭,在疏林下、草丛中、溪流边、岩壁上,项目组共发现约40种兰花,涉及山兰、凹舌兰、无柱兰等多个种属,既有分布广泛的常见花种,也有珍稀品种,还首次发现紫茎兰等此前王朗从未有过记录的兰花品种。

  据项目组介绍,在这之中,杓兰属的收获尤其丰富。参与此次兰花影像资料调查的杨宪伟告诉记者,杓兰是兰科植物的一种种属,其最为典型的特征是花朵造型奇特——其中一个花瓣为囊状,整个花朵如同一个勺子,又如同女生的拖鞋,也被称为“拖鞋兰”。

  “杓兰的花色大多比较艳丽,有一种神秘的感觉。”杨宪伟说,根据资料记载,杓兰在全球都有分布,大约有50种,中国有30多种,而在王朗生长的杓兰种类有10多种。其中包括国家一级重点保护植物紫点杓兰,以及在别处难以见到的巴郎山杓兰等等。据了解,紫点杓兰对生长环境要求比较高,要有充足的水分供应,排水良好的土壤以及足够大的温差,当这些条件同时满足时才能生长良好,在王朗被发现,实属不易。

  还有中国特有的褐花杓兰。项目组在王朗的一个山谷朝阳面的高山草甸上发现一个不小的群落,经过粗略统计,最密集的,在一块约10平方米的区域里就有30-40株。

  森林寻兰有诀窍

  在茫茫丛林中寻找兰花,如同寻宝,必须要熟知兰花的生活习性,才能有惊喜的发现。

  因喜阴、喜潮湿,深山幽谷的山腰谷壁、次生杂木林荫下,是大多数野生兰花最喜欢的生长环境,但不同品种的兰花,生长习性其实也大不相同。

  兰花花期一般不长,短的三四天,长的也不过一个星期左右,不过好在就算同一种品种,由于生长的位置、环境不同,也会错时开放。因此,整个项目也分为3个时段进行。6月初,平原地区逐渐进入炎炎夏日的时候,王朗却是春光正好,温度怡人,兰花开始逐渐进入盛开期,第一批3名影像调查队员也朝着王朗进发了,他们的目标,是发现尽可能多的兰花,并通过影像拍摄,记录其外形以及在自然中的生长环境、分布位置等等。

  首批进入的项目组队员陈广磊告诉记者,在保护区工作人员指引下,根据以往野外作业经验,大家初步锁定了竹根岔沟等几个主要区域,集中在海拔2000多米到3000多米的地方。“幸运的是,在第一天进行野外调查,就收获包括西藏杓兰、黄花杓兰、褐花杓兰、无苞杓兰、一花无柱兰等10余种兰花。”

  其中,西藏杓兰在王朗最为常见。这种兰花植株相对粗大,一般为15-35厘米高,花朵为紫红色,显著特征是囊口有个白色圈。陈广磊告诉记者,西藏杓兰在王朗分布非常广,几乎每天都可以遇见几次。

  不过,更多兰花,却隐匿在深山之中,待人发现,尤其是一些植株矮小、数量不多的兰花。因此,除了火眼金睛外,还必须要有诀窍,那就是根据兰花生长环境来寻找,先锁定适宜的自然环境,再具体确定目标。

  寻找巴郎山杓兰,就是大家的一个重要目标。巴朗山杓兰不常见,在四川兰花界“地位”颇高,在观花界还有“一杓顶十兰”的说法。项目组队员杨宪伟,拥有十多年“寻兰”经验,对于兰花十分了解,他告诉记者,此前他找了好多年,都没有找到这种兰花。

  幸运的是,他们在王朗得以一睹其“真容”。根据保护区工作人员提供的位置线索,他们一行三人,在几天时间里爬山坡、蹚河沟、钻竹林,四处寻访,终于发现了4株,虽然还未开花,但已让大家足够欣喜。“以前我主要是在森林边缘地区找巴郎山杓兰,但在王朗,当时我们是在森林里一条小溪边,苔藓比较多同时比较透光的地方,找到了一丛巴郎山杓兰,植株不高,只有10厘米左右。”杨宪伟告诉记者。

  同样,寻找华西杓兰也费了一番功夫。华西杓兰在保护区也一直没有确切生长位置的记录,在离开保护区前几天时,项目组队员邹滔只要有空闲就去钻山沟沟,终于在一个河谷角落的悬崖上,找到了一个共有7株的小群落。藏在悬崖上,嫩绿的叶子衬托出金黄色的花瓣十分亮眼,堪称华贵。

  寻花路上还有惊喜。就是在寻找巴郎山杓兰过程中,队员们还意外发现了紫茎兰,这种兰花之前从来没有在王朗发现的记录,因此最初也并不在队员们寻找目标中。

  陈广磊告诉记者,这是在一片高大的冷杉林下找到的,地上铺满厚厚的苔藓,走起来松松软软,前面队员刚走过,他一低头,猛然发现了这个宝贝的存在。“我们发现的这株紫茎兰,同常见的腐生兰的暗紫色颜色不同,而是近乎黑色,十分罕见。”陈广磊说。发现之后,大家顾不上许多,趴在地上举起相机就是一阵猛拍。

  野生兰花颠覆认知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兰花的形象高洁、淡雅。但野生的兰花,品种非常丰富,个体之间的外形、颜色等存在不小的差异,也正因如此,队员们在寻兰途中,十分沉醉。

  大花对叶兰是项目组队员们在一片独叶草中找到的,仅此一株、独立生长。如同它的名字一样,这株兰花共有两片叶子,相对而生,而叶片形状,则是类似不规则的椭圆形,对于普通的人来说,如果没有专门的植物学知识和经验,很难将其一眼认知为兰花。

  而另一种尖唇鸟巢兰,是项目组在王朗发现的第一株兰花,它身材细长,根茎直立,上面开着很多朵类似鸟巢一样的花朵,通体都是黄褐色,这种兰花甚至并没有绿叶相伴。

  从颜色上来看,兰花的色彩也是十分丰富,白色、红色、褐色、黄色、绿色……无柱兰属是兰科植物的一种,这次队员们就发现了花朵形状极其相似的抱茎叶无柱兰和一花无柱兰两种无柱兰属花。其中,抱茎叶无柱兰一根根茎上长着两朵花,呈鲜嫩的粉红色,而一花无柱兰一根根茎上则只有一朵花,既有粉红色的花朵,也有白色的花朵。“从云杉林到海拔3800米的高山草甸,我们又见到了紫色和浅蓝色的一花无柱兰,才发现它们数量极多,还能长成一片一片。”邹滔这样记录当时的过程。

  当然,既有艳丽的色彩,也有清淡的素雅。队员们在一片山地幽林下发现的几株凹舌掌裂兰,通体绿色,正如古诗中所云:“空谷有佳人,倏然抱幽独。”

  除了颜色,兰花形态也是各异。杨宪伟告诉记者,即使都是杓兰,他们发现的黄花杓兰的植株大约有40-50厘米高,而无苞杓兰则十分矮小,植株高度只有5厘米左右,几乎是贴着地面生长。“有很多兰花,我们也难以第一时间辨认,需要查看《中国植物志》等资料才能确定。”杨宪伟说。

  在野外调查时,队员们还有幸见到巴郎山杓兰的不同生长过程。他们第一次找到巴郎山杓兰时,花苞还未开放,仍是绿色,几天后将要离开之时,再次来探访巴郎山杓兰,就看到花苞已从绿色变成红褐色了。“所以寻找兰花是一个十分有趣的过程。”

  为了尽可能呈现兰花的美和原始模样,项目组在取材时,也注重拍下兰花生长的原始生态。据介绍,项目完成后,将制作成图册、宣传片等,让更多人感受兰花的美。罗春平告诉记者,他自己也一直在进行兰花的影像搜集,希望能够推出王朗兰科植物的图鉴或手册。

  长期在野外进行自然观察,让巫嘉伟十分感慨的是,一些过去野外十分常见的兰花,由于被人盗采,如今反而变得罕见了。“去欣赏兰花,最好的就是让它们生长在本来的环境中。”本文图片均由西南山地工作室提供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