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00万人的力量

2018-12-07 06:08:23来源:四川日报编辑:陈乐

□川言

(一)

从农村到城市工作生活,但根还留在农村的人,我们通常称之为农民工。在当今中国,这个群体的数量超过2.8亿;在四川,超过2500万。

2500万,四川户籍人口数的四分之一强。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他们的父辈、祖父辈开始从农村进入城市,从四川走向全国,从一产业转战二三产业,亲戚带亲戚,朋友跟朋友,劳务“川军”的队伍不断壮大。与几千年来传统农民的命运不同,澎湃的市场经济浪潮改变了他们的生活轨迹,因他们汇入而风起云涌的民工潮,反过来又改变了四川经济乃至中国经济的发展轨迹。如此交织往复,历史潮流奔涌向前。

从某种意义上说,农民工的发展史就是我国改革开放历程的一个缩影。今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无论回望过去还是展望未来,没有人可以忽视农民工的力量。

党中央始终高度重视农民工工作。习近平总书记要求全社会都要关心关爱农民工。四川省委、省政府贯彻中央精神,坚持把做好农民工工作作为一项重大政治责任来推动,推出一揽子关心关爱农民工的具体举措。前不久,四川党政代表团在广东考察学习期间,专门召开川籍农民工座谈会,省委书记彭清华向不远千里在外打拼的老乡致以敬意和问候,向他们介绍四川改革发展取得的新成绩、面临的新机遇,鼓励大家为家乡建设献计出力。会上向广大农民工征求意见的《加强农民工服务保障十六条措施》,近日已正式出台。

各级党委政府对农民工不仅有牵挂,更有希望。在这样一个承前启后的历史时刻,我们有必要再度审视和思考,2500万四川农民工到底蓄积和蕴藏着怎样的力量,如何才能更好地激发和释放出来?

(二)

农民工的力量,很大,也很小。他们离开家乡、告别亲人、走出农村、走进城市,用勤劳和智慧,盖起一座座高楼,修通一条条道路,生产出一批批产品,办起一个个企业。他们又将打工收入源源不断地从城市寄回农村,家里的新房建起来了,家人的生活条件好起来了,农村消费热起来了,土地流转和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活跃起来了。

农民工常常被比喻为“候鸟”,“人”“户”分离带来的“城”“乡”徘徊,客观上为40年来的中国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作出了极为特殊的重大贡献。有经济学家认为,中国农民工闯出了一条世界农业劳动力转移史上超常规发展的道路。这也是中国取得巨大发展成就的一个重要源泉。

庞大的队伍散开去。他们是建筑工人、餐馆厨师、快递小哥,是留守儿童的父母、留守老人的儿女。他们中的不少人,融不进城市,回不去农村,是一年一度春运“大戏”的主角,随时转战不同的工厂甚至不同的城市,合法权益容易受到侵害。

尽管农民工的贡献已经得到普遍认可,农民工的身份也受到越来越多的尊重,但因为身处制度“夹缝”,作为产业工人,他们的技能还不够成熟,作为城市居民,权利享受还不够充分,作为家庭成员,义务承担也不够到位,个体力量仍然很弱小,特别在经济波动中,容易受冲击。

农民工的力量,很持久,也易波动。40年的改革开放征途中,每一程都有农民工的脚印。他们有的经过多年打拼成为了行业精英,创办了有影响力的企业。有的学有所成回乡创业,成为了致富带头人,带领家乡群众发展生产、脱贫奔康。有的继续忙碌在建筑工地、工矿车间、商贸物流第一线,成为不可或缺的技术骨干、业务能手。

尽管职业培训和健康保障体系覆盖越来越广,但仍然有很多农民工,或因知识技能不足,或因伤病黯然返乡。一拨一拨农民工来来去去,代际转换不断加速。

当“农民”遇上“工”,长期禁锢在土地上的能量被唤醒、被解放,释放出洪荒之力,在改革开放的壮丽史诗中写下浓墨重彩的篇章;还是当“农民”遇上“工”,传统城乡二元结构的冲突集中爆发,改革不力,处置不当,服务不周,喷薄欲出的活力和创造力就可能被低估与挤压,为未来埋下隐忧的伏笔。

(三)

四川的繁荣发展,是9100万四川人民共同的心愿,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需要凝聚2500万农民工的力量。

当前,四川发展站在新起点,正处在转型发展、创新发展、跨越发展的关键时期,既面临难得发展机遇,也面临脱贫攻坚任务艰巨、区域协调发展不足、产业体系不优等问题。彻底解决这些问题,离不开2500万农民工的踊跃参与和积极支持。

2012年,四川农民工迁徙路线出现“拐点”——省内转移人数首次超过省外输出人数。此后,这一趋势延续,越来越多曾在经济发达地区务工的农民工回到四川,他们中的不少人都曾在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的企业中历练过,拔尖者已经成为企业家、工程师和各行各业的优秀人才。在融入现代化大生产的过程中,他们的组织意识、生产技能不断提高,融入现代城市生活的过程中,他们的人生视野、生活方式发生巨大变化。

省委、省政府刚刚出台的《加强农民工服务保障十六条措施》,就是为四川农民工量身定制,积极回应他们的发展诉求与实际困难,从乐业到安居,从出门到回家,一针一线缝合制度的“夹缝”、服务保障的“盲区”。

由此,我们相信,不久的将来,四川农民工发展轨迹会出现新的“拐点”——从贡献体力为主转向贡献智力为重,从“打工一个,脱贫一家”转向“创业一个,脱贫一片”,从释放“人口红利”转向释放“人才红利”。在家,他们将担起乡村振兴的重担,在外,他们将擦亮“川字号”特色劳务的品牌,农民工力量的内涵与边界将进一步延展。有经济学家指出,随着经济社会发展,会有越来越多目前的低收入者进入中等收入群体,占城镇就业人员1/3左右的农民工最具潜力,这对推动城镇化、现代化的作用将是巨大的。对四川这样的劳务输出大省而言,2500万农民工正成为补齐全面小康短板的关键推手、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的重要支撑、扩大市场消费需求的巨大潜力。

农民工的力量,还是“一干多支”发展战略深入推进的关键变量之一。新的区域格局顶层设计,将极大影响农民工的心理预期和现实流向,大批有技术、有经验的农民工的选择,又将深刻影响各类要素流动,进而影响区域竞合关系和协调发展前景。未来四川,无论是经济副中心的争创,还是各具特色区域经济板块的崛起,背后一定有农民工的身影。

当“农民”遇上“工”,不仅打开了观察区域格局变化的窗口,更将生成影响区域格局变化的力量。

(四)

重新审视2500万四川农民工的力量,是为了激发更加磅礴的力量。

欲取之,必先予之。2500万是大,2500万个“1”是小。我们只有清醒认识“大”与“小”的关系,积极回应每个农民工的关切,让每一个“1”更有力,2500万才会更强大。

人们描绘过这样一幅图景:进城有工作、上岗有技能、劳动有合同、收入有增长、参保有办法、子女有教育、住宿有改善、维权有渠道、生活有文化、发展有途径……这是农民工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更是对党委政府政策精准的期待。

对每个农民工而言,唯有积极融入城市生活,不断学习知识、提高素质、增强本领,保持干劲、闯劲、钻劲,才能更好实现个人价值、实现人生梦想。

对党委政府而言,唯有冲破思想观念的障碍,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用更有力度、更有温度的政策措施,维护农民工的切身利益,让他们平等拥有人生出彩的机会,共建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才能让他们挣脱束缚、充分发展,让他们中的无力者有力,有力者远行。

2500万四川农民工的步伐坚定有力,治蜀兴川再上新台阶的步伐定会更加铿锵。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