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创新改革 德阳迈步“成德同城”时代

2016-02-24 05:25:40来源:四川日报编辑:顾强记者:邓嗣华

□本报记者邓嗣华朱雪黎袁婧

步入2016年,德阳确立了城市新定位和产业新谋略:定位为成都现代化国际化大都市北部新城,将成都城市中轴线以北延至德阳,规划德阳至成都地铁,无缝对接成都地铁网;制订全面创新改革“50条”,打造“两张名片、两个示范”,突出高端装备产业创新发展。

从成都城区沿成绵高速北上20余公里,“国家级德阳高新产业园区”路标映入眼帘;再前行约20公里,一座巨大的风电塔矗立在进入德阳城区的入口……不到50公里的成德高速交通连接线上,处处跃动着德阳高端装备产业创新发展的音符和脉搏。

德阳将全面创新改革和成德同城化定为全市两个“一号工程”,确立与成都“五个协同”发展策略,以成都平原经济区协同发展大视野定位德阳未来发展之路。

推进“成德同城”

“五个协同”谋求同质发展

春节前后,德阳市民茶余饭后的话题,大多集中在德阳的城市定位和未来交通上。

今年的德阳两会上,德阳明确将城市定位为建成成都现代化国际化大都市北部新城,以城市群协同发展视野,推动形成成都大都市区“南有天府新区、北有德阳新城”的“一核两中心”格局。在德阳“十三五”规划纲要(草案)中,诸多对接成都的交通规划出炉,德阳以建设“五环五轴”为主的城市交通干线网络,构建高效、便捷、多层次的成德组合型交通体系。特别是其中提到的德阳至成都的地铁、城市干道北延线等项目,“成德之间,未来还有轻轨、BRT”,这让德阳市民对未来生活充满憧憬和期待。

但“德阳怎么成了成都的北部新城?”“这些设想能够实现吗?”这样的想法也在考验、冲击着德阳市民的信心和旧有思想观念。

成都平原经济区协同发展已大势所趋,专家分析,成都发展已进入大都市圈时代。“在成都周边城市中,德阳距离最近,实施同城化发展最有条件,怎可再误时机。”德阳顺势而为,率先探路。

目前,德阳已明确与成都“五个协同”的发展策略,即区域规划、产业布局、交通建设、城市品质功能、政策机制上要与成都同城同质同发展,以此作为推动成德同城化的实施路径,其中,交通建设、城市品质功能和产业布局协同是先期突破目标。

从去年底开始,德阳市交通运输局规划科的技术人员已无数次奔波于成都市多个部门和中铁二院,为成都北延线方案忙碌。目前,成都至德阳北延线已被列入2016年100个省级重点推进项目,德阳市委市政府明确,德阳境内力争今年开工建设。

德阳,不再以单城思维求发展。实现更高水平的集聚经济,促进区域经济发展,支撑成都建设成为有世界影响力的现代化国际化大都市,已成为德阳未来城市发展战略的思维支点。

全面创新改革

打造“两张名片”“两个示范”

2015年,德阳以1605.1亿元的地区生产总值继续保持全省第3位,比上年增长8.2%,比全省高0.3个百分点。“这几个基本数据背后,德阳的高端成长型、高技术型产业增速均高于工业平均增长速度。”德阳市统计局负责人分析,创新发展正成为德阳经济增长新动力。

去年9月,四川被确定依托成德绵展开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建设。德阳迅速行动,制订创新改革政策“50条”,探索区域创新政策共通共用。在实现路径上,德阳确立了“五大工程”,着手改造提升装备制造、食品、化工、医药、建材五大传统优势产业,大力发展航空与燃机、新材料、新能源汽车、核能装备与核技术应用、机器人制造与运用、生物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立志要把重大装备智能制造核心技术打造成引领全国、影响世界的名片,把培育智能制造高技能人才为主的职业教育打造成引领西部、走向全国、走向世界的名片,建设国家高端装备产业创新发展示范市、职业教育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示范市。

2015年,德阳新增30家高新技术企业,预计高新技术产业总产值达1082亿元,增长20%。2016年伊始,“五大工程”中的创新项目支撑工程更是好消息不断。东汽自主研发5万千瓦重型燃机,加快燃气轮机完全国产化攻关,在多个环节实现突破,其中长寿命高温材料实验室获批为国家重点实验室。

烯碳科技的石墨烯研发和应用在德阳已开展多年,石墨烯产业发展已取得先机,目前国内唯一的高品质石墨烯粉体生产线即将建成投产,一个全产业链的石墨烯产业正在兴起。

1月21日,位于德阳的“巨无霸”中国二重公布在2015年实现营收49.8亿元,一举摆脱多年亏损之困,并着手从过去单纯的重大技术装备制造商转变为集制造、科研、贸易等为一身的整体供应商。

通过技术创新和自主突破,东电提升了在世界范围内行业领域的知名度和话语权。通过实施供给侧改革,东电依托“一带一路”,实现产品、产能、技术等走出去。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