绵竹年画 最后“全卦手”收孙女为徒

2018-02-22 06:18:58来源:华西都市报编辑:陈乐

3位徒弟正式向96岁的年画艺人王星儒拜师。

绵竹年画的勾画妙到毫巅。

绵竹年画里的艺术与童趣。

绵竹年画里的艺术与童趣。

88岁的李方福,绵竹年画北派传人。

2月8日,农历腊月二十三,小年。

绵竹年画节拉开大幕,和往年一样,年画艺人们把画坊搬到中心广场,现场作画现场卖。

年画多彩,市场红火。要体会绵竹年画的独到之处,则要到幽深僻静的小巷,寻找技艺高超的大师。

96岁的王星儒,住在一户砖墙瓦房的旧式小院里,他是绵竹年画最后一位“全卦手”。于他而言,这个春节最好的礼物,是收下了3个徒弟,祖传技艺后继有人。

而在对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诠释得最好的绵竹年画村,大年三十到正月初六,有超过十万人来看年画、买年画,为这个村子创造了6800余万元的旅游收入。

A

人物:王星儒,96岁

收下3个徒弟 传承绘画漆胎拓片等技艺

1月20日,绵竹遵道镇保水村高尊寺,一场特殊的寿宴:3位徒弟正式向老人拜师,传承老人年画、泥塑等祖传技艺。

仪式现场,王星儒绘制的几幅年画人物一字排开,分列大红舞台两侧,宾朋齐聚,欢歌笑语。舞台正中置一方木桌,祖师像、香炉等整齐摆放。寿星王星儒坐在祖师像侧的太师椅上,接受宾朋祝贺。

上书黄裱告祖师后,三位徒弟上呈拜师帖、拜师礼,行三叩首之礼,奉改口茶,师傅谆谆教诲之后,带领三位徒弟向祖师三叩首,礼成。在亲朋好友见证下,王星儒的孙女王官玲、来自广东雷州的邓子和来自成都的曾林正式拜入王星儒门下,传承其工笔绘画、年画绘画、揉金像、漆胎脱纱像、拓片等多种祖传绝技。

王官玲说,爷爷身边熟悉的艺人陆续离世,由于大多祖传技艺尊崇血脉传承、传男不传女,不少祖传技艺失传。对此,爷爷颇有感触,家中也无男丁传承祖传技艺,思量再三,爷爷决定收徒传艺。

王官玲之前并不会制作绵竹年画。三年前,她到日本旅行,发现一些被日本视为珍宝的手工艺正是她家代代相传的手艺,不久她便辞职回老家,重拾祖传技艺。练了两年毛笔字,爷爷才说可以练线条素描。“学习年画不仅需要天赋,更需要静心,就像爷爷告诉我的,就当爱好来学习。”她希望能够从爷爷身上,学到一些快要消失的传统工艺。

11岁跟父亲学艺 珍藏着祖上的图文卷册

王星儒生于1922年,家里至今保留着一本残破但字迹清楚的王氏宗谱。据宗谱记载,张献忠剿川后,清政府下令“湖广填四川”,一世祖王福自陕西省西安府长安县入川,在绵竹西河坝落业经营皮坊生意。三世祖王有室开始经营字画装裱业,王有室的儿子王国臣和王国顺,继承了父亲的装裱技术,并拜师学习年画。六世祖王天保是王星儒的父亲,生于1887年,自幼师从父亲承袭祖业,15岁出师,绘画功底深厚扎实,1952年绵竹年画社成立时,王天保是有名的台柱子,上世纪60年代初还登上过《人民日报》。

王星儒至今珍藏着曾祖王国臣《耕织图》的十余幅手稿,采访时,老人小心翼翼地从柜子中取出,将这些不轻易示人、尘封多时的手稿图,和其他王氏祖上珍贵的图文卷册,徐徐展开。泛黄的纸张,勾画着历史沧桑,古朴精细,充满强烈的时代感。

绵竹年画始于宋代,盛于明清,到乾隆、嘉庆年间的鼎盛时期,年画作坊有300多家,相关从业人员达10万人,流传着“家家会点染,户户善丹青”的说法。不少绵竹人平日耕作,秋冬农闲时开始制作年画。当时的绵竹年画,从腊月初一“出摊子”,各地客商都来采购,除了内销四川,西南、西北各省,还远销到日本、东南亚等。

王星儒是年画世家的第七代传人,11岁开始跟父亲学艺。自幼耳濡目染。黑黑黑,胡敬德(尉迟恭);关圣人面如重枣,丹凤眼,卧蚕眉;英雄无项,美人无肩;画门神要“立如一张弓,坐如一口钟”……父亲一边教,他一边学一边做,“春夏秋冬都在忙,一个人待在一个地方,一做就是小半年。”

最后的“全卦手” 绘画泥塑雕刻样样通

王星儒住在绵竹小南街的老房子,汶川地震时遭到损毁,维修加固后,他和儿子媳妇住在这里。2015年,孙女王官玲从北京辞职回乡,对房屋进行了装修。走进王老的家,小院内绿意盎然,各式各样的盆栽错落有致。一株高大的三角梅,紫色的花星星点点布满枝头,越过院墙,蔓延到了墙外。王星儒的画室位于小院一隅,一张长形大书桌占据了画室的全部空间。

画桌上堆放着王星儒近期的画作,有竹报平安、瓜瓞绵绵、独占鳌头、红钟馗、黑钟馗等。与常见的斗方年画不同,王星儒近年来喜欢绘大尺幅,更考验画师的构图布局与对色彩线条的掌控能力。他的画既保留了传统年画的人物形象夸张、喜庆吉祥、鲜丽明快、大气磅礴,人物和色彩更富有层次,即使画同一人物,也是神态各异,绝不重复。这让他的年画有了更多的艺术成分,“过段时间把这些画都裱起来,办个画展,让大家都来看看”。

除了是画师,王星儒还精通拓片、泥塑、鎏金、壁画、雕刻、设计建筑构件等,有人称他为“绵竹年画最后一位全卦手”,意思是这个行业里的手艺活他都会。王官玲说,在成都的文殊院、爱道堂、铁像寺、昭觉寺等寺庙,留有爷爷大量的泥塑作品。民国年间,现在绵竹的诸葛庙里,初一十五庙会,文人墨客云集,庙里柱头上多有名家书法,有人想把字拓下,就请王星儒和父亲王天保。拓印的方法是用水洇湿碑面,铺以纸张,用鬃刷轻轻捶打,使纸密着于石面,砸入字口,然后在纸上捶墨,拓片就做成了。

2000年,绵竹年画博物馆在民间收集到一对单色木板绵竹挤粉年画,挤粉已经褪去,画面上也看不到任何颜色,王星儒用传统手法将这对咸丰年间的落地门神重新用挤粉修复,当时一旁观看的绵竹地方历史文化研究学者宁志奇对此印象十分深刻,“手法相当娴熟,很少见到他这样的手艺人!”

B

人物:李方福,88岁

北派传人 醉心讲《二十四孝》故事

88岁的李方福,绵竹年画北派传人。用他的话说,现在画画要看心情,更多的是跟人们讲《二十四孝》故事。

“这一幅讲的是陆绩怀橘的故事,说的是六岁的陆绩到亲戚家做客,看到桌上有橘子,想到母亲爱吃,于是趁主人不注意就拿了两个放在怀里,谁知道离开向主人作揖道别的时候,掉出来了……”李方福演绎得活灵活现:“告别时不是说再见,要打恭作揖……”讲到橘子从袖中滚落,围观的人群哈哈大笑,李方福也开心得不得了。他希望更多人不止喜欢年画,也能学到更多二十四孝的故事,懂得中华民族传统美德。

现在,画画已经不是他的主业,自编自唱《二十四孝歌》,向人们讲述二十四孝的故事成了每天必做的事情。

“二十四孝故事在德阳家喻户晓,安安送米、一门三孝,但这些画以前也都是黑白拓片,我就想给它着上色,看起来更形象更生动。”李方福说,30年前,他开始琢磨给二十四孝图配色,用了差不多半年时间成功了。

李方福的画有种火辣辣的味道。镇宅赵公,怒目圆瞪,造型古拙夸张;双扬鞭门神,气势雄浑,色彩明丽,辟邪纳福妙极了;即使是仕女图,也带着俏皮与泼辣的四川民间味道,与江南的仕女图气质迥异。

“字不离体,画不离心。一个绘画的人,一定要心态好,心态平和了,色彩才能平合,画面才会和谐。”李方福说,颜色都要讲调和,这样才分得出五颜六色,不能一个色压一个色,不能有你无我,有我无你。“色不相压,十分和谐。”

李方福从12岁起开始学年画,到现在还是坚持每天作画。“要看心情,心里舒畅时多画些,不舒畅就少画些。早上5点钟起床动手,画到7点,到外面去走一圈再回来画,一直画到吃早饭。”

对于技艺传承,李方福表示不再收徒,“我的技艺已经传给了我的儿子和孙子,女儿、外孙也能画。画画讲究的是养气养心,现在很多人浮躁,功利心太强,不会把全部心思用在画画上。”

C

产业:年画乡村游

走向世界 小年画每年八千万的产值

城里的年画传承人在讲故事,城外,因年画而生的年画村乡村旅游正火。其实年画村本不是一个村落,汶川地震灾后重建时,当地为更好传承和发扬绵竹年画,将大乘村和石墙村等几个村子合并为年画村,并于2011年成功创建4A级景区。

白墙黑瓦,年画上墙,小桥流水,四处鲜花,立春后的绵竹年画村还有点点油菜花的映衬,有江南三月的感觉。

如今,这里聚集了100多位专职年画师,每年创造上千万的产值。而乡村旅游的发展则让更多回乡创业的年画村人尝到甜头。年画艺术、乡村旅游和观光农业,这三张王牌使全村人均年收入从震前的不足4000元增至超过1万元。

湖畔的绵竹年画传习所里,已故年画大师陈兴才的孙子陈刚正在一边画画一边接待游客。

“年画从业人员的年人均创收也达到2万多元。”陈刚说,回来继承爷爷的手艺前在广州打工,“去年赚了几万,比外出打工自由,自主创业。”

“制作工艺还是传统的,只是载体从单纯的纸,变得多了,衣服、手绘、陶版什么的,但人们还是喜欢纸质装裱的。”陈刚说。

“游客真正需要的,是实用、特色、价格实惠的商品。”绵竹年画展示馆工作人员柳琴说,一幅绵竹年画至少一两百元,中堂画更是要几百上千元,甚至更贵,不是人人都有这个需求。

根据市场调查,绵竹年画开始走上杯子、烟灰缸、抱枕、雨伞等生活用品。这一变化很快得到市场反应。印有绵竹年画的雨伞,一度供不应求。

近年来,年画传承人不断进行年画产品的研究,进行开拓创新。在功能上、新材料、新工艺的运用上不断地拓展,将其视觉元素、造型规律、色彩理念等应用于艺术产品实践。相继开发出了刺绣年画、陶版年画、金丝年画、银丝年画、葫芦年画、竹编年画、木雕年画、水晶年画、年画服装、年画册页、手绘年画折扇、手绘年画挂历、年画贺卡、年画伞、年画桌布、年画玩具等系列年画产品,许多产品已具有很大的市场潜力。这些产品不但进入收藏、研究领域,更多作为礼品和生活用品进入了消费市场。年画产品行销到美、法、英、日、新加坡、中国台湾、中国香港等50多个国家和地区。

从2002年开始,绵竹每年在腊月二十三举办“绵竹年画节”,年画的销售额从2002年的不足40万元,去年已经超过8000余万元。直接或间接从事年画创作的人员达千余人,涌现出以四汇斋、三彩画坊、南华宫、轩辕年画等为代表的年画作坊30余家,不断将绵竹年画产品推向市场,走生产与保护相结合的路子。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