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州市大竹县易地扶贫搬迁 房子政府盖 在家挣外快

2017-10-13 06:43:21来源:华西都市报编辑:顾强

大竹县月华镇九银村易地扶贫搬迁点。魏林摄

“交通很方便,邻居很友好,生活很充实,空闲的时候还可以到图书室去看看书。”达州市大竹县月华镇九银村60岁的村民陈德金,今年8月入住易地扶贫搬迁点,如今的生活充满阳光。党群服务中心、公共活动场所、卫生室、文化室、幼儿园一应俱全,这让生活在这里的贫困户充满幸福感、获得感。

群众愿意搬,搬了以后生活得更好——大竹县在推进易地扶贫搬迁过程中,有意识地将集中安置点与土地流转、产业发展、就业培训有机融合,同时兼顾基础设施配套建设,解决了搬迁群众后续产业发展和就业增收问题,并在集中安置点引入社区管理模式,让贫困群众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

算好三笔细账 让贫困户高高兴兴“搬得出”

“故土难离、乡愁难忘,实施易地扶贫搬迁是一项复杂而系统的工程。”月华镇副镇长周春华向记者道出了易地扶贫搬迁的艰辛。近年来,月华镇按照“五靠五进五不选”原则,将安置点选在了各方条件都较好的九银村,但当初依旧有许多贫困户不愿意搬,陈德金就是其中之一。

“我都在原来的祖屋里生活了大半辈子,搬到别处去又担心种庄稼不方便,所以当时坚决不搬。”陈德金向记者讲述了他最初的想法。后来镇、村干部到他家给他仔仔细细地算了三笔账:两个人出5000元就能住上新房子,在原址修肯定要花更多的钱;新地方条件好,出行、就医、务工样样都比原来方便;搬出后家里田地可以流转挣钱,同时也不用太累。

政府已提前修好了房子,再仔细算算这三笔细账,老陈心里一琢磨后,答应了下来。搬家后,他更是高兴得不得了:“我在附近的鞋厂从事包装作业,1个月能有1500元左右的收入,以前哪有这种好事啊,真的要感谢各级领导的关心!”

像陈德金一样的村民,在当地还有很多。月华镇坚持“群众自愿、因户施策、脱贫保障”原则,通过召开村组会议,充分征求群众搬迁意愿,精准确定2017年137户417人集中搬迁安置对象。

做实三项管理 让贫困户幸幸福福“稳得住”

“群众愿意搬了,但搬出来后,如何才能稳得住是我们更应该考虑的。”据月华镇党委书记孔祥胜介绍,在安置点设计和建设之初,镇、村两级干部便致力抓好“安置点设计符合农村特点、建设质量由群众把关、文化融入感恩教育”等三项管理工作。

“对于我这个种了几十年土地的人来说,我最喜欢的就是,现在还可以在房前屋后的小菜园种点自己喜欢的菜。”提起新房子,河心村9组村民张习建高兴地说。

为了能让搬出来的群众扎根新居,月华镇除了想法让他们致富之外,在规划建设时,还考虑到了群众的生活习惯等因素,在每幢楼的房前屋后都设计了微田园,以满足他们多年的耕种习惯。同时,还组织搬迁户采取民主推荐、民主表决的方式,建立“易地扶贫搬迁小区临时业委会”,全程参与工程质量监督,并拟定社区管理规章制度及相关实施办法,大力开展“感恩奋进”教育,让群众入住开始就“养成好习惯、形成好风气”,从而保证村民搬到新环境、过上新生活。

巧聚三方力量 让贫困户实实在在“能致富”

实施易地扶贫搬迁,让群众致富才是最终目的。大竹县委、县政府按照“以产带迁,以迁兴产”思路,把月华镇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选在了九银村7组,其关键原因便是能更好地聚集政府引导、搬迁户奋进、企业支持等“三方力量”,让贫困群众早日脱贫奔康。

“这系鞋带的活路轻松得很,我坐在屋里就可以做,一天可以挣20来块钱。”见到焦云修老人时,他正在新居里忙着为鞋厂生产的新鞋系鞋带,“除了这个工作外,我在醪糟厂扫地每月还有500元的工资,加上低保等收入,我一年就有一万多元的收入,明年肯定能脱贫。”

在九银村安置点旁,只需几分钟的路程,便是月华食品园的四川东柳醪糟有限责任公司,该公司专门提供就业岗位,首批解决15名搬迁群众就近就地就业。贫困户就近就地就业,既有务工收入,又照顾了家庭,大大提升了归属感、幸福感。

同时,大竹县委、县政府针对离安置点不远的西部皮鞋城“人力需求多、工序简单、以件计酬”实际,引导企业将招工、培训和生产布局到易地扶贫搬迁安置聚居点,深入开展“送招工、送培训、送就业”到易地扶贫聚居点活动。首批已对28名搬迁群众进行免费技术培训并上岗,上岗群众月均增收1500元以上,实现了“一人就业、全家脱贫”。

饶春宝华西城市读本记者曾业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