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州 巡察监督无盲区 带来党风政风新气象

2019-04-17 07:01:23来源:华西都市报编辑:顾强

“以前到政务服务中心办事,门好进、脸好看,但事难办;巡察发现问题后督促整改,持续跟踪问效,现在事也好办了。”这是办事群众的体会。2018年伊始,四川省达州市就将巡察利剑,指向群众“最不满意”的地方。剑锋所指,沉疴顿愈——问题得以整改,带来的是社会满意度的显著提升。

问题整改立竿见影,与制度保障密不可分。达州巡察机构2016年成立以来,与多部门建立包含协助配合、信息沟通、督促整改、会议协调在内的工作机制,并细化、实化纪委监委机关与巡察机构协作机制,创新推出《市纪委监委机关与市委巡察机构工作协作机制》《纪委监委对巡察整改情况督查督办制度(试行)》等制度,将纪律监督、监察监督、派驻监督与巡察监督有机结合,提升监督质效。

《中央巡视工作规划(2018—2022年)》明确要求,要在市县党委建立完善巡察制度,加大整治群众身边腐败问题力度。达州的实践,正是落实这一要求的具体行动。

机构改革前,原达州市工商局党组长期未专题研究党建工作,2013年至2015年,机关6个党支部未开展民主评议党员工作,这些问题被达州市委巡察组巡察该局时发现。鉴于该局党组近年来党建问题较多的实际,市委有关领导专门对该局党组领导班子进行了集体约谈,原党组书记被责令作出书面检讨,8名时任党支部书记也受到诫勉等处理。

“巡察工作时限性强,个别心存侥幸的党员干部认为巡察只是‘一阵子’,过了就没事了。”为此,达州市委巡察工作在巡“深”巡“透”的基础上,采取了分层级、分类别、分阶段的办法加强监督,除及时处置问题、加强日常监督外,着重开展后续督促,在整改的全过程上发力,让利剑始终高悬,释放“巡察组一走并非万事大吉”的强烈信号。

在巡察工作开展中,市委巡察机构与市纪委监委、市委组织部、市财政局、市审计局等单位之间,不仅能信息互通,还实现了巡察干部队伍的灵活调整,把专业人才纳入“智库”,在巡察中遇到专业性较强的问题,巡察机构在2个工作日内能得到“智库”人员的协助。对被巡察单位存在的问题,逐一建立问题清单、责任清单和整改措施清单,实行“销号”管理,确保件件有着落、事事有回音。

对移交的相关问题线索,市纪委监委与巡察机构还开辟了“绿色通道”,实现问题线索接受、分析研判、分类处置、监督办理、审查审理“一条龙”的快查、快办程序。同时,在巡察中发现重大、紧急问题,市纪委监委可按程序派员提前介入,提高发现问题线索的时效性和针对性。

对大竹中学的集中巡察中,达州市委巡察组发现该校存在党政职责不清、议事决策不规范、部分大额资金使用未经集体研究等问题,该校3名党支部书记相继受到诫勉处理,相关的问题线索被迅速移交给达州市纪委监委。经查,该校还存在设立小金库以及违规发放钱物等问题。2018年8月,该校原党委书记、校长及党委委员、副校长分别受到党内严重警告和政务记过处分;党委委员、副校长被“双开”,并被移送司法机关。

为强化巡察成果运用,达州市推行了巡察整改承诺、整改落实情况组办联审等制度机制,压实责任,联动整改;市纪委监委、市委组织部对问题移交处理、相关责任人问责、干部调整使用、违纪党员干部处分等反面典型公开曝光,突出问题优先办理,查处情况及时通报,震慑效应不断扩大,确保巡察“后半篇文章”的落地生根。把征求巡察机构意见作为选人用人重要程序,2018年出具巡察意见66人次,市委巡察办还将汇总《关于巡察发现市级部门(单位)党的领导、党的建设、选人用人方面有关情况的专题报告》报送市委组织部,并提出工作建议。同时,将巡察中发现的问题分别抄送市委、市政府分管领导,强化监督整改。根据巡察情况,达州市召开了全市教育系统、卫生系统作风整顿大会和全市扶贫领域作风建设专题会,开展专项整治,既让市、县两级各被巡察对象堵塞漏洞,又推进各地各单位建章立制,确立治本之策。截至目前,已整改问题3695个,修订完善或新建制度484项。

为提升巡察质效,达州市通过开展“点穴式”巡察、机动式巡察和专项巡察,打出“组合拳”,强化巡察工作的针对性。通过巡察“回头看”、提级回访督查、不定期检查被巡察党组织对巡察反馈意见的整改落实情况,掌握巡察整改的效果。注重巡察整体推进,工作上注重上下联动、以上带下,同对象、同进度开展工作,对全市巡察干部统一集中培训,对提高巡察工作质量和效率大有裨益。巡察工作结束后,达州市探索建立后评估机制,对巡察综合情况进行分析、总结,既掌握巡察干部现实表现情况,也促使巡察干部通过制度管理注意取长补短,不断提升能力。

达州创新推出的巡察工作协作机制,强化巡察“利剑”作用,提升整改效果,带了党风政风新气象——党员干部的工作作风变好了,党委的主体责任落实得更到位,党组织的集体决策更规范,党建工作迈上了新台阶,权力运行更加阳光透明,群众身边的腐败问题明显减少……切实提升了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满意度。

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曾业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