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新都论坛:聚焦城市生态发展与区域创新

2016-10-28 15:42:26来源:四川在线编辑:彭焘陈昊

  四川在线消息(四川在线记者 陈昊 侯雯雯)10月28日,“创新中国:城市生态发展与区域创新——2016新都论坛”在成都市新都区隆重开幕。10月27-10月29日,正值新都区第十四次党代会之际,大会号召全区上下要全面落实市委“157”总体发展思路,加快建设现代化国际化新型卫星城,勇当成都国家中心城市建设主力军。四川省政府副秘书长黄小平,新都区委书记刘任远,中国新闻社副社长兼副总编、中国新闻周刊社长兼总编夏春平出席论坛并致辞。

  当前,成都正处于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壮阔实践中,并提出“一元统领、五位支撑、七大任务”的“157”总体发展思路,其中一个很重要的任务就是要保护和优化城市生态,建设美丽中国典范城市。在此背景下,“创新中国:城市生态发展与区域创新——2016新都论坛”隆重举办,深入探讨新都如何将生态建设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融合发展、互动发展,真正使拥有得天独厚生态本底的新都成为宜业宜居之城,并在全国范围内发挥典范作用,必将在中国城市生态发展的探索上留下精彩的一笔。

  中国城市过去三十多年经历了高速增长和扩张,取得了重大的发展,但粗放的发展模式也为生态环境带来了“不可承受之重”。随着绿色发展被确立为“十三五”规划的五大发展理念之一,城市生态文明建设被提到了前所未有的战略高度。在城市生态建设过程中,国外城市生态建设有哪些先进经验值得借鉴?如何实现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双赢?

  据悉,这已是创新中国新都论坛连续第二年举办。2015年,围绕“城镇化与新型卫星城”主题,论坛进行了一系列创新性讨论与探索。今年,以“创新中国 城市生态发展与区域创新”为主题,国内外顶级专家学者、媒体舆论领袖、知名企业家等百余人,在新都汇聚一堂,共同展望生态城市未来,并为新都的可持续发展建言献策。

  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院长、中国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姚洋,解析及架构生态文明发展的顶级专家龙安志(Laurence Brahm),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资源与环境政策研究所副所长常纪文,“数字化战略”家、智能城市发展权威、库拉索智能国家大会主旨嘉宾乔 韦曼(Joe Weinman),国家发展改革委宏观经济研究院科研管理部主任高国力,生态城市发展国际委员会(International Council on Ecopolis Development)副主席、生态城市建造者(Ecocity Builders)首席执行官克里斯汀 米勒(Kirstin Miller)出席论坛,就保护城镇生态环境、发展低碳绿色生态产业、建设宜业宜居生存空间发表了精彩演讲,并分别就城市生态发展与区域创新方面发表真知灼见、汇集新颖思路。

  在随后的开放式论坛中,围绕以生态发展带动区域经济、健康中国2030与新型卫星城等议题,龙安志(Laurence Brahm)、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环保局副局长徐修春、乐视控股副总裁姚文光、可口可乐大中华及韩国区可持续发展副总裁张华莹、新都区副区长陈志、央视著名主持人任鲁豫展开了热烈讨论。

  据了解,新都作为成都八大新型卫星城之一,正积极回应大力建设生态文明这一时代命题,通过深入实施“生态护城”行动,着力建设“成都北部生态绿肺”。新都“天生丽质”,绿水平畴、竹林农居,拥有典型的成都平原生态景观,“两山两河”的生态资源和“显山露水”的空间形态别具魅力。同时,新都更注重“后天保养”,坚持运用生态的办法解决生态问题,强化绿色发展制度保障,大力发展绿色低碳循环经济,推进绿色生产生活方式。目前,12公里环城生态带构筑起城北绿色屏障,建成的1680亩香城湿地公园、启动建设的翠微湖湿地森林公园呵护着繁华都市驿动的心灵。被评为全国100个农村生活污水全面治理示范县(区)之一,成功创建国家生态区和全国绿化模范区,荣获“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称号。在注重生态发展的同时,新都并没有放缓经济发展,连续22年荣获“四川省十强县”称号。

  “郡县治,天下安”,作为国民经济的基本单元,新都对于生态城市的探索在全国都具有示范性意义。古有“落日人从绿野来”,今有“半城繁华半城绿”,新都的生态实践不仅展现了对脚下这片土地的庄严态度,更表现出对人民及其子孙后代的责任担当。

  新闻链接>>>

  成都市新都区生态护城行动

  (一)坚持以敬畏之心尊重自然规律。恩格斯曾说:“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人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只有尊重自然、敬畏自然,以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为基础,以自然规律为准则,才能创造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可持续发展。要坚定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道路,切实做到“三个一定不”:一定不用资源环境换GDP的发展,一定不以透支未来发展空间换取眼前繁荣,一定不回避当前生态环境面临的种种问题。要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大力发扬“前人种树、后人乘凉”的精神,坚持久久为功的绿色接力,把最好的空间留给最广大的人民,努力为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

  (二)坚持以底线思维优化空间格局。要按照“反规划”的理念和 “独立成市”的要求,将城市生态规划摆在优先发展的位置,用“不能干什么”明确水体山体、绿地系统、历史文化的保护线,基本农田和生态的保护红线以及公共基础设施的控制线,实施严格管控,让生态环境休养生息。要与自然秉承、生态支撑以及功能要素的配备相结合,科学确定城市发展的天花板,合理控制开发强度,划定城市开发边界。要大力推行“多规合一”,依托多样化的生态本底,着力构建“一主两翼三区、两片两园多点”的生态、生产、生活全域空间结构,进一步完善多中心、网络化、组团式的四级城镇体系,推动形成城镇布局、产业布局、人口布局相匹配,城镇空间、农业空间、生态空间相协调的发展新格局,真正实现“林在城中、城在绿中、人在景中”。

  (三)坚持以自然方式实施生态修复。围绕建设“成都北部生态绿肺”的目标,按照“以自然为美,把好山好水好风光融入城市”的要求,充分利用“山、水、林、田、湖”的生态本底和骨干路网沿线生态廊道,加快构建“一带两山两河”全域生态体系。遵循“让森林走进城市,让城市拥抱森林”的理念,大规模开展国土绿化行动,抢救性保护现有林地,大力提升森林覆盖率,重点实施“一带两山”区域生态修复和增绿工程,让城市再现“青山翠林”;严格管控“两河”流域生态红线,建设集生态涵养、运动游憩、应急避难为一体的大尺度带状开放式公共滨水空间,规划实施毗河流域生态保护和修复,开工建设翠微湖—泥巴沱森林体育公园;推进“海绵城市”建设,抓好“毗河供水工程” ,继续实施水生态修复工程、黑臭水体治理工程,实现“水清水活”。要充分借鉴国内外的一些成功经验,用自然的、生态的方式,分轻重缓急、分年度时序进行恢复、保护和利用。

  (四)坚持以低碳循环发展绿色产业。牢固树立“惜土如金”的理念,全力推进现有资源盘活,坚持“以用为先、促进盘活利用”的原则,通过协商收回、调整置换、“合资入股”、“鼓励向空中发展和技改扩能”等多种方式推进存量土地二次开发。承接市级战略功能布局规划调整,加快构建“两片两园多点”的产业空间体系,推动形成功能互补、资源共享、互联互通的产业发展空间大格局,优化提升各园区间资源配置效率,促进土地集约节约高效利用。实施循环发展引领计划,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推进传统制造业绿色改造,发展节能环保产业。推广绿色建筑、绿色施工和建筑工业化,促进建筑业转型发展。加大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建设、标准化基地建设和农业科技创新。严把建设项目环保准入关,抓好源头控制,巩固减排成果。严格执行新环保法,坚决取缔非法小作坊,切实加大燃煤烟尘、家具行业VOC防治力度。

  (五)坚持以宜居适度改善生活空间。围绕提升人居环境品质的总目标,以“四态合一”的思路深入推进城市建设管理转型升级。按照“小街区规制”理念,着力增加路网密度,优化片区功能,完善公共服务配套设施,提升城市的通透性和微循环能力,提高群众生活的便捷度和舒适度。遵循“减量、增绿、留白、修补”的原则,疏老城建新城,加快实施旧城有机更新改造,加大历史街区保护力度,凸显城市地域特色,展现“最新都”;着力打造规划科学、配套完善、内涵丰富的城市新区,全面提升现代化国际化城市新形象;围绕“城区五百米见绿,有条件区域千米见水”的目标,大力推进一批街头绿地、市民广场建设。以“北改”为龙头,深入开展城建攻坚行动,大力推进“四改六治理”,切实改善城乡人居生态环境。进一步完善城市管理手段,健全城市综合管理体系,推进智慧城市建设,不断提升城市管理科学化、法治化、精细化水平。

  (六)坚持以法治精神培育生态文化。生态文明建设是一项长期性的系统工程,只有纳入法治化轨道,才能达到预期效果。要通过生态法治宣传教育及严格执法,不断提高广大干部群众的环保意识、行为和责任观念。要健全生态法规建设,完善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把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等指标纳入评价体系,使之成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导向。要健全完善“绿色GDP”综合考评体系,建立以功能为导向、生态环境保护优先的差异化目标考核评价体系。要建立健全资源生态环境管理、国土空间开发保护、资源有偿使用、生态补偿、生态环境保护责任追究、环境损害赔偿等制度。要严格环保执法,对污染环境、浪费资源、破坏生态等违法行为实行“零容忍”,严厉打击生态环境犯罪行为。要倡导健康生活,鼓励引导广大群众使用节能环保产品,绿色低碳出行,养成勤俭节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构筑生态文明新家园。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