砥砺奋进推进改革 甘孜三大产业带初现雏形

2017-06-05 14:10:27来源:四川在线编辑:彭焘记者:吴楚瞳 邓童童 向宇

道孚县鲜水镇孜龙村藏香猪养殖地

甘孜县拖坝村热带风情馆

四川在线消息(记者 吴楚瞳 邓童童 摄影 向宇)“根据东、南、北部资源和发展基础,成片、成带、成规模打造3个脱贫奔康百公里绿色生态产业发展示范带”,这是今年《甘孜州脱贫奔康百公里绿色生态产业发展示范带建设方案》为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农业产业化发展进程,助力脱贫攻坚明确的最新发展方向。

甘孜县青稞制作工艺机械已经取代了手工

6月2日-4日,四川在线记者在省十一次党代会胜利闭幕后不久,跟随“砥砺奋进看甘孜”的脚步,带你领略甘孜东部、北部产业带发展初态,为你解读产业带的不同发展模式,看甘孜如何贯彻落实省第十一次党代会精神。

泸定县杵泥村红樱桃红了农家乐

东部看生态林果

从红樱桃“出发” 泸定杵坭四季水果不断

4月,泸定县举办了第七届红樱桃节,杵坭乡,是打造出红樱桃名片的发源地。很难想象,在一个耕地面积只有约2900亩的乡,目前已有1500余亩樱桃种植区。从4月的红樱桃“出发”,杵坭乡5至7月产桃子,8月、9月产核桃,10月有苹果,11月到次年4月有草莓,还间插有桑葚、青果等品种,一年四季不间断。这,正在甘孜州在东部大渡河流域打造生态林果产业带的典型示范。

杵坭乡乡长王博介绍,自2011年开始,红樱桃种植成为乡里的主导产业。在此之前,村民主要种植玉米,食用价值高于经济价值。红樱桃种植面积越来越大,2011年第一届红樱桃节举办开始,当地政府积极推进道路改造等基础设施建设,村民通过贷款、政府补助等方式开始发展农家乐。6月2日,第一家农家乐“老宅山庄”的老板娘刘万莉回忆往事笑得合不拢嘴:“以前两个人一年出去找工,只挣两三万,2011年4月贷了8万块钱开始搞农家乐,当年就挣了4万块,我一下就对搞农家乐有了信心。”现在,刘万莉家一年的纯利润有10余万元。

随着乡里的林果种类越来越多,种植面积越来越大,杵坭乡的知名度也越来越高,农家乐发展迅速,从第一家发展到30家,旺季时甚至人满为患,村民的人均纯收入从2011年的4000元攀升到2016年的10800元。

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政府“搭台唱戏”,让杵坭乡群众实现增产增收,杵坭乡成为了泸定县农旅融合发展的一个典范,还在积极拓展“春赏花、夏避暑、秋品果、冬沐阳”四季旅游市场,很多以前外出务工的村民,都回到了家门口挣钱。

炉霍县蔬菜基地正在工作的当地人

北部看“最新”高原农业

一县一特色 发展后劲可期待

从泸定出发,道孚、炉霍、甘孜,甘孜北部的3个县海拔越来越高,高原农业的发展也日新月异。道孚县,正在打造高原特色农业产业园;炉霍县,高原现代农业示范园建设得如火如荼;甘孜县,高原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步子越迈越大。

道孚县藏香猪养殖地里,藏香猪正在“散养”

看道孚

“一带一路藏香猪”闯出什么名堂?

吃的是玉米、青稞、蒲公英和藿麻,喝的是山泉水,享受的是原生态的生活,在“圈舍+放养”养殖模式下,一头头健硕的黑色小猪跑得滴溜溜的快。

6月4日,在位于海拔3245米的道孚县鲜水镇孜龙村藏香猪养殖地,数头藏香猪在栅栏里四处闲逛嬉戏,这会儿是他们的“锻炼”时间。隔壁的繁育圈舍里,有待产的猪妈妈,还在吃奶的小猪崽,以及正处在保育期的未成年小猪,2个月的吃奶期再加上3个月的保育期,之后,小猪们就正式“晋升”入20多亩的放养基地。

健硕的藏香猪

据介绍,养殖地一共有200余头藏香猪,他们的生长周期较普通饲料猪更长,一般需要12至14个月左右,体重也一般控制在100斤以内。

可别小瞧了这些藏香猪,当地人一提起他们,总是自豪地说,“这些猪是‘一带一路’猪。”

据了解,孜龙村藏香猪2014年拿到了四川省食药监局颁发的有机食品和QS认证,改良的品种和生态的养殖模式,可以使它的脂肪含量更低,口感和营养更优。养殖场工作人员介绍称,“育肥成熟的藏香猪宰杀后就会进入冻库塑形,解冻后腌制7天,自然风干10至15天,最后包装、库存,并留样抽检,完善整个食品安全溯源体系。”

“严格的养殖要求,严苛的餐食配比,完善的加工产业链,藏香猪产品一下就打动了德国人,”在“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上入选了德国商务宴请晚宴,“现在基地里的藏香猪已经全部被外国人预定了,我们都买不到。”对此,道孚林业局局长龙波很自豪,“这是我们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探索。”

炉霍“飞地”产业扶贫基地的有机番茄

看炉霍

为何普通农妇可以变身股民?

6月4日,在炉霍县斯木乡“飞地”产业扶贫基地的黄瓜种植大棚里,若海村村民阿佳正在拔草。表面看来,她只是一名在基地务工的农妇;其实,她还有另一个“了不得”的身份……基地的股东,年年有分红。

过去,阿佳独自拖着一双儿女,在8亩地里种植青稞小麦,年收入仅3000元。今年3月,她将8亩土地全部流转给了“飞地”产业扶贫基地,并进入基地引进的盛煌农业务工,栽菜、灌溉、拔草……每日工作9小时,工钱100元一天。一年3万多元的务工费,再加上4千元的土地流转费和100元的分红费用,阿佳现在每年收入接近4万元,“现在负担小多了,还能为娃娃存读书的钱。”

村子受惠的不止阿佳一户,基地去年8月开建,在吉绒村和若海村采取公司+合作社+农户的方式流转了土地500亩,架起了40个钢架冬暖式蔬菜大棚,用于种植水果番茄、黄瓜等蔬菜。农民以土地入股,每亩地每年的流转费用为500元,除此而外,还有产值1%的分红,总的产值分红保底为5万元,故每户年均分红收入890元。

“今年预计增加100个大棚,引导全县48个贫困村‘摘帽’。”谈到基地未来的规划,“飞地”产业扶贫基地引进的盛煌农业公司董事长盛学武很兴奋,“到明年,争取88个贫困村都‘摘帽’。”“这里的番茄都是全生态的,口感好、水分重,主要销往周边县。”在番茄大棚里,斯木乡副乡长张云秀摘下一颗熟透的水果番茄递给记者品尝,“最近基地尝试送了两批水果番茄去上海,想试试运输条件能否保质。”“近期,我们还规划在县上设立电商,主要就是针对基地的蔬菜。”

炉霍县当地农民赶往百合种植基地

一个村的土地种什么 为何村民都不关心?

“飞地”产业扶贫基地是炉霍县高原现代农业示范园“三区一园”的其中一个项目,在它“隔壁”宜木乡虾拉沱村,却有一个奇怪的现象:村里约86%的土地种什么,老百姓“丝毫”不关心。这是为什么?

原来,虾拉沱、通龙、热固三个村以土地流转方式建设了药用百合花产业园区,其中,全省文明村虾拉沱村2469亩土地去年6月流转了2130亩。这2130亩由外来的公司规划种植,820亩用于百合花种植,其余用作菊花、油菜花种植,村支书吴福寿喜滋滋地说,“这些花都可用作观赏,由公司规划种植,我们并不过问具体种什么”。

公司规划种植需要劳动力,这种需要就恰恰满足了虾拉沱村村民的务工需求。“土地流转前一亩地一年粮食收成才300多斤,收入相对较低,土地流转的一亩地一年流转费就有580元,现在村民主要都是挣流转的钱和园区务工的钱。”吴福寿介绍:“百合种植最多用工数可达150个工,1个工一天工费100元“全村529人,按200人劳动力计算,整个村子一年收入可达30万元。”

有了观光农产业,村里的藏家乐也修了起来。吴福寿指着不远处的一片房屋告诉记者,“那是村里最大的一家,能吃能住,最多可接待游客70人。”“一两家带头搞了,更多的村民也愿意。”吴福寿称现在已有19户报名待做藏家乐生意。

甘孜县孔萨农庄道路正在施工

看甘孜

建个农庄 为何有1000人次同时开工?

6月4日,在进入从炉霍方向进入甘孜县城的317国道边上,拖坝村孔萨农庄的部分建筑和道路正在热火朝天的施工。这个农庄的建设,最高峰时同时施工者达到1000人次,原因何在?

孔萨农庄草莓基地正在灌溉

孔萨农庄,是甘孜县高原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的其中一个农旅观光体验项目,于今年4月启动建设,预计主题部分今年竣工,明年开园。从规划图可以看出,农庄规划有游客中心、酒店、广场、步游道、热带风情馆等设施,除了农产品种植、观光旅游外,还为甘孜县的学生提供科普和拓展的基地。

甘孜县道路旁种下的松树

放眼望去,农庄里规划成网格状的农田里,新播种了青稞、马铃薯、红豆草和新品种豌豆等,部分品种刚刚冒出了新芽。依托孔萨农庄的建设,拖坝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作为集体经济的农庄流转了村里部分土地,配套建设的道路纵横交错成网,新建自来水厂保证了村里户户通饮用水,学校、卫生院等设施也跟上了步伐。

甘孜县孔萨农庄草莓种植大棚

农庄建设,受益者不止于拖坝乡的群众,拖坝乡党委书记严永康称:“民办公做的农庄最终会交到老百姓手上,并能辐射周边解决劳务。”今年在施工队务工的人数大约有300人次,在农庄草莓种植大棚里务工的人数有100人左右,他们都可以拿到最低100元一天的务工费。更重要的是,通过农庄的经营,村民学到了种植技术、旅游接待和酒店管理技能:“三五年后承包商撤退了,老百姓就完全可以靠自己的能力脱贫致富了。”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