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郫都经验”全国推广 成都郫都区残联量体裁衣积极推进“精准康复”

2017-10-13 19:08:23来源:四川在线编辑:彭焘记者:丁宁

四川在线消息(边钰 记者 丁宁)今年1月,成都郫都区被中残联列为“残疾人精准康复服务行动试点培育地区”。以“家庭医生团队与残疾人签约”项目为抓手,区残联创造性开展“精准康复”工作,目前,已为18964名残疾人提供“精准康复”服务。成都郫都区“精准康复”及“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等创新工作项目被央视、《人民日报》先后4次进行了新闻报道。也正是由于成果斐然,这一“郫都经验”被转化为国家政策,9月28日,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办公厅、中国残疾人联合会办公厅联合下发《关于做好残疾人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工作的通知》,要求在全国范围内全面推广“残疾人家庭医生签约服务”。

“精准服务”注重对象个性需求实施“靶向治疗”

一阵秋雨后,村道小路上薄雾缭绕。成都郫都区新民场街道净菊村张长虹家,一个熟悉的身影再次出现。“天冷了,多穿点,感觉怎么样嘛?”来者是郫筒街道卫生院全科医生曾加权,两年多来,无论刮风下雨,他的身影总会隔三差五就出现在张长虹的家中,聊家常、做康复,时光穿梭间,这个曾被确认为植物人的张长虹竟然能下床走路。这一医学奇迹的背后,得益于家庭医生曾加权的照料,更得益于我区“精准康复”创造性的工作思维。时光穿越回2008年,张长虹因为车祸成为植物人,苏醒后因无钱治疗只能瘫痪在床。2013年该区残联在开展“量体裁衣”式残疾人服务入户调查中为他制定了帮扶方案。2015年,该区残联又建立了“家庭医生”团队,提供全科医生团队与他签约服务。也就是从那时起,曾加权和张长虹结下了奇妙的缘分,共同制造了植物人恢复行走这一医学奇迹。

自“精准康复”工作开展以来,郫都区已在郫筒等4个镇(街道)试点“家庭医生团队与残疾人签约”,统筹推进“精准康复”服务。截至目前,已累计签约4600人,签约服务率达66%。今年,郫都区残联还将在持续开展“家庭医生团队与残疾人签约”服务基础上,进一步深化“精准康复”工作,力争实现家庭医生团队与残疾人签约率达95%,让更多残疾人享受“精准康复”的便捷服务。

“精准康复”有何不同?据悉,“精准康复”工作的核心是“量体裁衣”,其注重服务对象个性需求,实施“靶向治疗”,让残疾人足不出户享受免费的个性化家庭康复训练。通过摸排调查,成都郫都区残联为残疾人建立了“一人一档”,并对有康复需求的残疾人进行登记,把掌握残疾人的基本生活和康复需求状况形成了长效机制。这种做法也得到了中国残联康复部副主任纳新的认同,“郫都区开展家庭医生团队与残疾人签约服务,为残疾人实行有针对性的靶向治疗,让康复服务更加精准。”如今这一郫都模式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赞许,9月28日,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办公厅、中国残疾人联合会办公厅联合下发《关于做好残疾人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工作的通知》,将这一地方经验转化为国家政策,在全国推进实施。

建立三级残疾人服务平台 残疾人服务工作迈上新台阶

因“精准康复”工作受益的远不止张长虹一人,今年5月,郫都区残联特邀四川省八一康复中心骨科专家1名、区康复中心康复医师2名,香港复康会治疗师1名等专业技术人员对辖区内33名贫困残疾人进行医疗服务和康复需求入户评估。根据评估结果,因共济失调导致行走不便的帅静和儿麻患者程希然被转介到省八一中心进行康复训练。因车祸导致行走不便的牟宗伟、谢佳、陈冬和因膝关节、髋关节等手术后需康进行复训练的傅明秀被转介到区康复中心进行康复训练。

“为残疾人提供多元化康复服务,用康复实效检验服务质量,促进精准康复工作科学有序、规范高效开展,与以前相比,残疾人享受的康复服务更具精确性、稳固性、持续性。” 郫都区残联党组书记、理事长吴蓉娟介绍到,除了生理健康的恢复,郫都区残联还关注残疾人的心理健康,积极打造群团服务中心,扩大残疾人服务阵地,成立群团服务中心工作领导小组,积极配合打造菁蓉镇群团服务中心示范点和郫筒街道书院社区群团服务中心。在群团服务中心,区残联围绕“服务双创、群团助力”这条主线,打造自身特色品牌——阳光助残,鼓励和扶持残疾人就业创业,搭建残疾人职业培训平台,已为600余人开展就业创业培训。在此基础上,切实落实好菁蓉镇小微企业免征残疾人就业保障金政策。

此外,郫都区残联还不断完善区残疾人综合服务中心、镇级阳光家园、村级“阳光驿站”三级残疾人服务平台,拉大服务纵深,有效解决服务残疾人工作最后一公里的问题,使郫都区残疾人服务工作再上新台阶。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