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羌红”飘过“5·12”最大堰塞湖 唐家山特大桥献礼十九大

2017-10-17 17:49:32来源:四川在线编辑:彭焘记者:吴楚瞳

四川在线消息(李倩 王萍 记者 吴楚瞳)10月17日上午10时,北川羌族自治县唐家山特大桥主拱最后一片单肋徐徐升起。10余分钟后,单肋和主拱融为一体,大桥主拱正式合龙,宛如一条美丽的羌红,飘飞在碧水小心潺潺的唐家山堰塞湖上。

唐家山堰塞湖,是“5·12”特大地震时形成的灾区最大堰塞湖,曾被称为悬在绵阳市头顶的一把“利剑”。9年多之后,堰塞湖经过治理,排除了安全隐患,成为北川任禹路(北川曲山镇任家坪村至禹里镇)上一道风景。

唐家山特大桥主桥长277.56米、宽10米,引道长8.5公里、宽6.5米。设计主跨为1孔净跨径160米、净矢高32米上承式钢管混凝土拱桥,大桥及两头接道总长为2.83公里,于2016年1月正式开工建设,预计明年上半年正式竣工。唐家山大桥主拱为红色,设计灵感来自羌红,这道“羌红”不仅能够连接堰塞湖两岸,还与堰塞湖水相映成趣,成为任禹路上引人注目的另一道风景。主拱合龙后,大桥整个工程进度已完成85%。

唐家山堰塞湖两岸,至今仍居住了许多百姓。大桥竣工建成后,将方便堰塞湖两岸漩坪、白坭、都坝和曲山四个乡镇共两万多村民出行,目前,堰塞湖北岸的村民去北川新县城路程80公里,耗费近两个小时,而通过唐家山特大桥,村民们去北川新县城的路程和时间都将缩短一半,“路程近了,我们的农副产品就可以很方便拉出去卖,外面的老板也可以进来收我们的货。”漩坪乡永吉村村民杨永红期盼地说。

在大桥建设的背后,自然少不了许许多多建设者的付出。在堰塞湖上建造大桥难度很大,工人们在50米的高空作业,活动空间非常狭窄,而堰塞湖的地理位置、空气湿度和温度都直接影响着施工,“比如焊接的误差要求在5毫米以内,我们都严格要求,保障误差远低于这个标准。”施工方负责人说。(图据北川电视台)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