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卡传承人拉孟:学会这门技艺 孩子们可以摆脱贫困

2017-12-26 15:48:04来源:四川在线编辑:彭焘记者:邓童童 华小峰

【人物名片】拉孟,48岁,藏族。绘制有《格萨尔王与三十员大将聚会议事》、《格萨尔千幅唐卡》等400余幅唐卡作品,2007年被评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藏族唐卡(噶玛嘎孜画派)省级代表性传承人;从教20年,拉孟培养了千余名唐卡传承人,还解决了三四百名家境贫困学生的生活问题,2015年被评为助人为乐“中国好人”,2017年拉孟家庭被评为第一届四川省文明家庭。

唐卡传承人拉孟的大家庭

四川在线消息(记者 邓童童 摄影 华小峰)这几年的冬季,拉孟很容易伤寒生病,往年没怎么管也就扛过去了,今年一拖竟感染了肺炎。医嘱下的“住院一周”,他舍不得画室里的孩子们,每天上午输完液,都会溜回画室待半天,晚上再回病房。

教技艺还教做人 学生认可他是阿爸

12月20日,在位于成都武侯区吉福社区的唐卡画室里见到拉孟时,脑海里活脱脱蹦出了“瘦骨嶙峋”四个字。见有人推开画室门,他从角落的沙发上缓慢站起身,招手指引我们过去。画室另一边,三十余个青年学生盘坐在地上,埋头专注于画本,脚步声由远及近,也少有人抬头。

画室里笔声沙沙,藏香萦绕,很静谧。

“孩子们在练习,他们没人玩手机,也没人听音乐,都很认真在画。”拉孟说话的声音很微弱,可能是为了不影响学生,也可能是因为生病有些“中气不足”。

拉孟的手上还戴着住院病人手环

这群拉孟口中的“孩子”,平均年龄20岁左右,近的来自四川藏区,远的不乏东三省,有藏族、蒙族、羌族、汉族……“特别想学唐卡,就可以来,我不收学费的。”拉孟介绍画室的作息时间:孩子们统一住在画室背后的小区里,周一至周五的早上8点半-12点、下午2点-6点集中练习,周六上课,“主要学画画和藏文化,一般一周只休息一天。”

22岁的藏族小伙晋美多吉来自甘肃,才到画室五六个月,除了喜欢画画,更多原因在于,“很多人都说老师好,带出了不少穷孩子。”同年岁、同资历的多吉仁孜家乡在青海,他打心眼里尊敬老师,“与我们同吃同住,还教很多做人的道理。”

拉孟对学生有两点要求:“画画要一天比一天有进步;做人更重要,人品不好,画肯定不好。”虽然学生们尊称拉孟为老师,其实心底里更认可他是阿爸。

拉孟正在指点学生作画

他笔下的马和草可以“动”起来

课堂也不仅仅在教室里,遇上好天气,拉孟会领上学生们去郊游,因为他自己是一个从大自然里走出来的画师。

拉孟的父亲是一位擅长绘画和石刻的民间艺人,“但他不会画唐卡。”受父亲职业熏陶,拉孟7岁就开始画画,在石板上画山、鸟、草和牛。

“在我们藏家,家家户户都有唐卡,节日里挂出来,我就会仔细研究上面的内容。那时,我一直在想,究竟一个什么样的人才能画出唐卡。”一次,家乡来了位唐卡画师作画,拉孟悄悄跟着学,天赋与勤勉感动了画师,他不但没作为难,还将唐卡基础知识倾囊相授。

来画室拜访的两位甘孜州女教师

两位来拜访的甘孜州女教师一直默默坐在沙发的另一角,拉孟去指点学生作画时,她们指着画室里一幅唐卡作品开口,“拉孟老师的画一眼就能认出来,他可是唐卡噶玛嘎孜派的顶级人物。”“你看,这幅藏族史诗《格萨尔》将领肖像画中,奔腾的骏马形象很生动,连转动的关节都能看到,这在传统唐卡里,可看不到。”听说拉孟不收学费,两位老师打算送学生来画室学习,“特地来考察一下学习氛围和住宿环境。”

传统唐卡缺乏立体感和形象感,画面层次模糊,人物形象单薄,不利于民族文化传承,“对于不懂画的人来说,这种画法他们看不懂。”基于此,拉孟对唐卡绘画技法作了改良,整个画风更立体写实。

让拉孟心系的画室里的孩子们

学会唐卡 他们可以摆脱贫困

“三年白描,三年上色”是一般唐卡学习的模板,拉孟的学生中,不乏学习十余年、可以“出师”也不愿离开的。巴玛泽仁就是其中一个,“老师太忙了,留在这里可以帮他的忙。”画室里初来乍到的学生都是他在指点。

巴玛泽仁等几个可以“出师”的学生有另外一间工作室,他们已具备单独或集体创作一件订单的能力,“平均三至六个月完成一幅,售价上万元。”

拉孟的儿子罗日多吉也在其中,今年24岁的他从小就跟着父亲学唐卡。作为亲生儿子,和其他学生比起来,罗日多吉并没能享受血缘关系的“特权”,“技艺方面一视同仁,不会多教我什么,生活方面,他对其他孩子的付出也令我羡慕。”

罗日多吉没有抱怨父亲分享了本该专属于他的父爱,相反,他更崇拜他了。“从我几岁开始,他就在传艺。一个人能够20年坚持一件事,不容易。”

拉孟坚信:“除了传承,唐卡更可以谋生,可以摆脱贫困。”吉福社区的网格员看到了他在出租屋里办唐卡课堂,找社区免费提供了一间工作室。2014年3月,“成都拉孟绘画艺术交流中心”注册,“唐卡大家庭”的硬件条件更优越了,拉孟很欣慰,孩子们青涩的笔尖正在勾勒一个个色彩斑斓的未来。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