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引才聚智提能”新路径 成都成华区加快打造人才集聚新高地

2018-01-03 16:09:54来源:四川在线编辑:彭焘记者:钟帆

四川在线消息(刘建波 记者 钟帆)成都市成华将人才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资源,大力实施“引才聚智提能”工程。刚刚落下帷幕的成华区委第七届四次全会提出,将牢固树立新人才观,落实“成都人才新政12条”和“蓉漂”计划,推行“成华英才计划”,创新“人才+项目+资本”协同引才机制,开辟人才创新创业、住房保障、医疗服务、配偶安置、子女入学等 “绿色通道”,着力吸引和集聚一大批一流领军、领创、领智和紧缺人才,积极打造人才汇聚之地、事业发展之地、价值实现之地。

近年来,成华区认真践行“不唯地域、不求所有、不拘一格”的大人才观,立足打造“文旅成华”、建设“中优典范区”发展战略,大力实施引才聚智提能工程,努力营造创新创业浓厚氛围,先后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就业创业工作的实施意见》、《关于实施“成华英才计划”促进人才优先发展的若干政策(试行)》,开展“成华英才计划”项目评审认定工作……一股人才荟集的热潮正在成华逐渐形成。

以平台吸引人才

构建“人才+项目+资本”协同引才机制

凸显人才发展新优势,必须做好顶层设计。

9月21日,历时1个月的成华区第四届青年创业大赛决赛举行,吸引81个创业团队参赛,获得1.63亿元意向融资,新增创新创业人才5700余人。此次大赛进一步激励青年投身创新创业,推进“创荟成华”深入人心。

2个多月后,12月1日,四川省第一届“天府杯”创业大赛总决赛在成华迎来巅峰对决,从2644个参赛项目中脱颖而出的9个创业项目参加了总决赛路演。经过激烈比拼,由成华区推荐的“农餐对接”智慧食安云平台项目获得总决赛第三名,并获得银行授信300万元。为表扬和鼓励成华区在营造创新创业氛围中的积极贡献,大赛组委会特授予其“特别贡献奖”。

这是成华区打造双创平台,加大双创人才激励力度的缩影。为激励人才,成华区还强化了政策保障。

今年6月,熊效李和他的皓图科技团队从电子科大国家大学科技园沙河园区搬到了临近的成华双创载体——建设路创智中心,继3000万元的Pre-A轮战略融资后,皓图科技正处在A轮融资阶段,更为重要的是,经过两年多的潜心研究和开发,其3D行为识别技术已经开始投入市场并产生效益,明年将实现盈利。

在熊效李看来,所有这一切均与成华的机遇、人才、政策密不可分。首先是这里人才聚集,电子科技大学、成都理工大学以及“五院三司”等高校、科研单位聚集,为其创造了良好的人才氛围。另一方面,成华区对高层次人才的渴求、尊重、奖励,给了他们许多实实在在的帮助。2014年入选“成都人才计划”长期创业项目,成华区配套的100万元,已分两年给付到位。2016年再次入选“成都人才计划”顶尖团队,成华区配套的400万元追加资助资金,2017年已付50万元,余下部分将在2018年和2019年陆续到位。对高层次人才的奖励政策和配套资金,成华从来都是一诺千金。

2017年,成华区制定《成华区人才发展规划》《引才聚智工程五年行动方案》《素能提升工程五年行动方案》等纲领性文件,系统谋划人才强区战略,扎实推进干部人才队伍建设。出台“成华英才计划”若干政策及4个配套文件,设立1亿元人才发展专项资金,设立成华杰出人才贡献奖、成华引才伯乐奖和优质孵化项目将,推动“蓉漂”计划迅速落地落实。

按照《引才聚智工程五年行动方案(2017-2021年)》,未来五年,成华将坚持“高精尖”导向,大力引进培育服务成华经济社会发展的领军型、领创型、领智型等高层次人才。2017年,新增市级以上人才计划入选专家3名、成都市创业新星9名、顶尖创新创业团队1个,评审认定“成华英才计划”项目34个。到2021年,围绕“文旅成华”建设,重点引进新经济产业、文化创意产业、商务服务产业等急需紧缺经营管理人才3000名、智能制造人才5000名、现代服务业人才4万名、高技能人才4万名、各类创新创业人才5万名。

以产业吸附人才

实施“科技+资本+人才”发展模式

2017年,罗永浩、冯幸、王晓峰等创业大咖和人才团队纷纷加入成华,从“北漂”变为“蓉漂”。罗永浩领衔的锤子科技西迁,总部已落户于龙潭新经济产业集聚区。

该集聚区位于成华大龙潭片区,在三环路与四环路之间,规划总面积约11平方公里。集聚区毗邻电子科技大学、成都理工大学、西南财大天府学院等高等院校(其中“双一流”大学两所)及成都东郊工业积沉下来的电子十一院等10多个科研院所,为支持新经济发展,培育产业新动能,提供了人才资源和技术要素供给。作为成都市首个新经济产业集聚区,目前该区域的产业路径已经明晰:以智能经济、数字经济、平台经济产业为主攻方向,聚焦通信技术、智能制造、人工智能、物联网技术等新兴领域。

为什么选择成华?罗永浩表示,企业到一个地方落户时,双方要进行各种资源的匹配,在特定阶段要“门当户对”。在招商前,公司实际接触了11个招商引资城市,成华区的大环境、资源和条件最合适,对锤子科技帮助最大。

此次落户成华,锤子科技将把原位于北京、深圳等地的行政、供应链、研发、设计等总部管理和服务部门整体迁入。截至2017年9月,锤子科技售后部门、软件研发部门等总部已搬迁至成华区,入驻办公约200人,这个数据,占据此前锤子科技团队人数的一半。

成华大力发展以智能制造为主导的智能经济。在锤子科技之前,成华区已引进航天科工通信技术研究院、成都智慧海派科技有限公司等通信、大数据企业。目前,正在招引360、金立、诚壹科技等智能手机总部项目,加快构建移动智能终端全产业链。完整的产业规划,也是吸引锤子科技西迁的重要原因。“成华区在智能制造业有一系列规划,有相对完整的产业链布局,也是成都市三环路沿线最大最成熟的产业园区。”罗永浩说。

这些大项目或新兴产业的加速聚集,除了为成华发展注入强大动力外,也进一步壮大成华的高层次人才队伍。

“像我一样的年轻大学生选择落脚一个区域,首先看重的是这里的发展机遇。”从成都理工大学毕业的张海说,他正在多家科技公司应聘,很快就会成为成华区某一科技公司的技术人员。当前,成华区正处于产业提升的爆发期,更多的就业机会和创业机遇吸引了大学生前来安营扎寨。

产业因人才而兴,人才因产业而立。按照“引育并重”的人才工作思路,在大力促进产业发展的过程中,成华区十分注重通过高端产业引进和聚集科研、制造等高层次人才。当前,成华区正积极与成都理工大学签署框架性合作协议、与电子科技大学信息产业园开展交流活动,推动校院地围绕电子信息、新能源、新材料、低碳环保等重点产业开展人才培育等工作,鼓励高校师生就近就地转化科研成果,助力高端人才在成华创新创业。

据统计,仅仅是引入航天科工通信技术研究院、成都智慧海派等高端产业项目,就为成华带来科研、制造等高层次人才50多名。

此外,成华区还大力实施创新引领行动,不断优化人才发展生态环境。出台《成华区创新空间引进建设管理暂行办法》,发挥“两校五院三司”优势,打造创新创业高地。建设路创智中心“三圈一体”创新生态圈初具规模,聚集知名创新空间6家、创新企业159家、创客人才800余人。

把人才资源作为第一资源,成华正不断激发城市发展创新活力。

以诚意留住人才

打造“一站式”服务保障平台

面对人才高流动与强竞争的新态势,如何在全国甚至全球范围内广揽各方英才?

2017年以来,成华区推动“成华英才计划”迅速落地落实,探索建立成华版“蓉城人才绿卡”,为符合条件的各项人才提供增值服务,切实解决各类高层次人才的后顾之忧,帮助其安心创新创业。对此,刚刚在成华成立一家科技公司的德国海归王玫特别感兴趣。在德国留学工作了10年的他,正准备放弃德国绿卡,落户成华区。在他看来,成华区人才绿卡制度,彰显了成华区爱才用才的诚意。

实际上,人才绿卡政策对成长型人才的吸引力更大。

电子科技大学河北籍学生刘海,看到成华人才绿卡政策和重才爱才诚意,更加坚定了在成华工作的决心和信心。

成华区相关负责人介绍,人才绿卡政策根据各类人才需求,分类设置出入境、创业扶持、工商税务、医疗保健、科研、住房保障、子女入学等相应服务项目,在人才事业发展、工作生活保障等方面提供贴心的保姆式服务,力求服务质量最优。

此外,成华区还提出,对领军、领创、领智等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优先提供住房保障、居留落户、配偶就业、子女入园入学、医疗保健、创业扶持等服务。

为更好提供服务,成华区还成立区人才发展中心,组建专业人才服务队伍,设立8个新型人才工作站,构建“区级部门+街道(产业园区)+重点楼宇(企业)”三级服务网,为“蓉漂”人才提供创新创业扶持、免费体检、走访慰问、协调子女入学等服务。

2018年,成华人才工作将重点做好五件大事:一是围绕打造“文旅成华”区域品牌,制定新经济、文化创意、金融等专项人才扶持政策。二是完善“蓉漂”人才跟踪服务机制。打造成华版“蓉城人才绿卡”,全面落实青年大学生培训、就业、安居等政策,开展“成华杰出人才贡献奖”“成华工匠”评选。三是开展专项人才活动。常态开展“成华英才计划”项目评审认定工作,举办“创荟成华”“菁英成华”系列创新创业品牌活动。四是推动龙潭大学生创业园升级为国家级专业化创新创业孵化园,着力打造集服务、教育、医疗、人才公寓等要素为一体的人才小高地。五是深化校院企地战略合作,与电子科技大学签订战略合作协议,高标准打造环成都理工大学智慧创新带,力争跻身全市环高校知识经济圈第四极。(成华区委宣传部供图)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