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在线消息(记者 吴楚瞳 钟帆 摄影 王曦)3月5日,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开幕,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2018年要为人民过上美好生活提供丰富精神食粮,繁荣文艺创作,培育新型文化业态。
3月9日,两位全国人大代表——全国人大代表、四川省文联主席郑晓幸,全国人大代表、四川省作协主席阿来走进川报集团2018全国两会北京融媒体中心,做客四川在线“民生直通车2018全国两会特别报道”,就四川文化产业的提挡升级、四川文化“互联网+”等话题,跟广大网友分享了自己的见解和建议。
百姓文化需求扩充,倒逼生产出更多优秀作品
去年,《索玛花开》、《天下粮田》、《我的1997》等3部电视剧热播,掀起“四川造”影视作品“霸屏”央视的现象。如何把文化资源转化为现实的文化创作力、生产力?郑晓幸表示,四川这些年下了很大功夫,出现“霸屏”绝非偶然,“老百姓对文化的需求在扩充,特别是文化消费的升级,‘倒逼’我们必须拿出更优秀的作品来满足老百姓的精神文化需求。”
除了电视剧,“四川造”纪录片《香巴拉深处》也备受关注,这部全面描摹四川藏区自然人文、风俗人情和时代风貌的大型人文地理类的纪录片,一度刷爆朋友圈。作为出生在四川藏区的知名作家,阿来认为这部片子的魅力来自于“真实”:“用真实的文化,来进行表达。让人生本身、社会面貌本身来说话,这部片子很有感染力和亲和力。”
除了“四川造”影视“霸屏”,阆中的民间舞蹈在今年春晚引起轰动,平昌冬奥会上“北京8分钟”里,川北大木偶扮演的滚滚儿也受到追捧。郑晓幸觉得这些现象都在证明,文化界、艺术界必须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方面下功夫,抓原创、抓转换,特别是培育新的文化业态,来推动传统文化与现代人的审美需求,以及老百姓的消费需求,与新的消费群体有序对接。
四川文化产业潜力大 “数字文化”发展速度快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同时也要在文化领域推进“互联网+”。郑晓幸透露,四川文化产业发展最快的是数字文化,四川的文化项目,特别是传统的音乐、舞蹈、杂技、戏剧、书画等方面,都面临着与“互联网+”的嫁接与拓展。
如何把弘扬传统优秀文化与现代人的文化消费习惯、消费理念和现代传播手段和方式有机对接?在郑晓幸看来,未来,四川文化产业和文化事业的拓展,主要靠文化创意和科技创新。“创意、创新将直接决定四川文化产业能走多远,能多么壮大。”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形成世界上人口最多的中等收入群体”,郑晓幸认为,“中等收入群体”不光是指收入,而是要在文化消费、娱乐消费、品味要和中等收入群体相匹配,这也在倒逼我省文化事业、产业转型升级。
郑晓幸以川剧为例说,从未来的发展角度讲,他认为从传播形式、传播载体上,包括在内容上都要与今天年轻人的审美需求、消费习惯、消费方式进行对接。郑晓幸介绍,这几年我省实施中华文化传播工程——“戏剧进校园”,培养年轻的“90后”、“00后”对传统文化的雅趣,培育一些潜在的文化消费者。同时,通过实施贫困地区文化惠民工程,将戏剧送到乡村,送到贫困地区,送到学校,培养一批正成长的消费群体。
近年来网络文学的兴起,也是文化领域“互联网+”的典型现象,四川也出现了一批优秀的网络作家。对于网络文学这种新兴文化业态,阿来认为,这是书写媒介与工具带来的改变,从最早的甲骨文、竹简、木简到现今的电脑,书写越简单普及度就越高,网络成为一个任何人都可以表达的平台。网络文学最大的特点在于互动性很强,从某程度来说读者参与了网络文字的创作。但是,阿来表示,真正在网络上成长起来的,仍然是那些优秀的作者。网络文学仍然需要厚重的文学功底,而不是一味非理性地表达。“网络文学到了网络上,它还是得是文学。”成功的网络写作者,还得有足够的人生体验。同时,阿来也认为,网络平台表达也为文学爱好者提供了另一种可能,即从低到高的自我训练和自我提升。
打造城市文化精神 提振市民文化消费水平
为了给老百姓提供更丰富的精神食粮,四川近年无论在硬件上还是软件上都下足了功夫,譬如成都城市音乐厅有望在今年底投入使用。郑晓幸表示,一个城市需要有自己的美学价值,打造城市文化精神,需要众多市民有品位和文化鉴赏能力。“通过各种文化活动、文化载体,各种比较雅的、比较有乐趣的文化活动,提振市民文化素养,提振整个城市文明水平。”
对此,郑晓幸建议,政府应从政策上加以引导扶持。比如,刚开始培育成都演艺市场的时候,成都市通过惠民政策引导市民进行文化消费,“这是个很好的方法,慢慢培养市民的雅好,每一个转换都是文化消费的升级。”实现从“送”文化到“买”文化。“送文化是保障基本的文化民生需求,但人民群众多样性、丰富性的文化需求还需要我们掏钱去买。”郑晓幸说,我省文化产业发展潜力还很大,这方面的成都增长速度很快,其他市州需要跟进,“四川文化繁荣发展的量在民间,活力在民间,宝藏在民间,潜力在民间,空间在民间。”
为了加快四川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发展,四川省作协也在为引导、提振我省文化消费做着自己的贡献。阿来透露,省作协今年将有一些计划。首先由省委宣传部主抓的历史文化名人评定已经结束,针对这些名人,作协将深入挖掘四川文化根脉,推出各类作品,包括纪录片、学术考证、传记等形式。同时,针对精准脱贫,省作协组织了“万千百十”工程。“万”指给贫困地区的农家书屋、中小学等送一万册以上作品书籍,去年省作协已达了超过3万册。“千”是希望两千多名省作协会员中,关注精准扶贫、深入生活的人次能达到一千人次。由于会员们很多工作在基层,这个数据很容易实现。“百”是指要求会员们能在比较重要的媒体上,刊发100篇左右关于精准脱贫的作品。最大的难点,阿来表示在于“十”。“十”是指四川脱贫攻坚战结束后,省作协能够有十个比较大的选题,而且希望这十个选题能在国内产生一定影响。目前,省作协正在做摸底排查,寻找有能力有意愿完成这些作品的会员。阿来同时透露,由他亲自领衔的剧本工作室 ,正在整理四川的重大题材,希望做出好的电视剧,目前正在做的包括保路运动和真正基于川军历史的川军抗战的电视剧。
“民生直通车”往期回顾
第一期:代表委员热议养老 四川今年将改造农村公办养老床位3万张
第二期:人大代表谈旅游:守住绿水青山 把"美丽风景"变成"美丽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