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年,村小两次易址,新楼变成了旧楼;学生换了一拨又一拨,由300多人减至12人;教师不停地调走,由8个减为一个。邱晓容,便是留下的这一个。17岁到47岁,她将青春全留在了这里。
自1985年执起教鞭,1986年从邻水县甘坝乡斜岩村小学来到同乡的苏家村小学,作为代课教师的邱晓容,一直在这所边远山村学校任教,为自己最爱的这份事业坚守着。
“还在村小就读的,都是家庭条件较为困难的低年级学生,孩子们要走出山区,唯一的出路就是读书,我要让这里的山花更灿烂”
1月8日上午,天空淅淅沥沥地飘着小雨,位于山腰的苏家村愈加冷清。
四层楼高的苏家村小是这座山村的标志性建筑。与其他学校不一样的是,得离得更近一些,才能听见孩子们从教室里传出的读书声。因为,这里只有12名学生。
在1楼的1间教室里,邱晓容分别对二年级和幼儿班的孩子们进行复式教学。“以前这里的学生可不少。”课间时分,邱晓容接受了记者的采访。她1986年来到这里代课时,学校有8名教师,300多名学生,学生不仅有来自本村的,还有一些父母在附近煤矿上班的。那时,学校的教室是借用曾驻扎于此的某部队废弃的房子,后来村上又用片石建了5间教室,直到1994年才建起了这栋教学楼。
后来,随着农村交通的发展,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人前往场镇、县城买了房,孩子们也到了教学条件更好的学校读书。学校的教师和学生逐年递减,到2010年时,最后一名正式教师被调到乡中心小学,高年级学生划入两公里外的乡中心小学。考虑到低年级学生的交通安全问题,中心校决定让邱晓容继续留守,负责近20名低年级学生的教学。
由于教学成绩多次名列片区前列,连续多年担任高年级教学的邱晓容,在学生更少、年级更低的情况下,丝毫没有卸下担子,反而增加了教学压力。语文、数学、英语、思想品德、音乐、体育……凡是学生该学的课程,她一门都没落下。“每天要备几门课,有时要熬到次日凌晨。”邱晓容说,随着农村义务教育阶段营养餐计划实施后,她还要为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买菜、做午饭。
获得村民信任的邱晓容,一度还义务为忙不过来的村民照看学龄前儿童。每当上课时,她就让这些孩子规规矩矩地坐在后排。下课后,就让他们和义务教学阶段的孩子一起玩。渐渐地,村民们送来的孩子增多,中心校结合村小没有幼儿园的实际,让邱晓容接下了幼儿班的教学任务。
“还在村小就读的,都是家庭条件较为困难的低年级孩子,近半都是留守儿童。”邱晓容的娘家就在苏家村,从小生活在这里的她深知孩子们上学的不易,“孩子们要走出山区,唯一的出路就是读书,我要让这里的山花更灿烂。”
“只有村小还在,我就还会留在这里,就算永远是一名代课教师,我也会将教师这个职业坚持到底”除了这些孩子,邱晓容能留下来,还有自己的“私心”。“我太喜欢教师这份职业了!”邱晓容曾因为生育两个孩子,暂别过讲台,“就连坐月子的那段时间,我都想着回到教室。”邱晓容的这份“私心”,除了人民教师这个光荣称号带来的获得感外,她还失去了很多,尤其是对家庭的照顾。
邱晓容的婆家在邻水县城南镇土垭村,距离邻水县城只有1公里路程。很早以前,丈夫许宏川在邻水县城跑三轮。为了家庭,许宏川多次劝邱晓容辞掉工作,到县城就业。邱晓容不仅未能满足丈夫的心愿,还从2003年开始“定居”在了学校,并将两个孩子转学到了苏家村小学。
拗不过邱晓容的许宏川,为了照顾家庭,也来到附近的福兴煤矿上班。然而,由于长期在井下从事体力工作,2010年10月,许宏川突发脑梗塞住进了医院。由于抢救及时,许宏川总算把命保住,但再也无法从事体力活。
2010年至2013年是邱晓容家最困难的时期。许宏川病情两次复发,家里也因此欠下了一大笔债。为了补贴家用,每到周末和寒暑假,邱晓容就去邻近的天意谷景区外摆摊,根本顾不上正值高考和刚上高中的两个孩子。
“夏天卖拖鞋和凉面,冬天就卖布鞋。”邱晓容每月工资仅有1250元,每学期末领一次,寒暑假没有工资。很多曾经的同事都劝她辞职,“以你这样的敬业精神,到哪里都能挣到这点钱。”然而,在家庭条件如此困难的情况下,邱晓容也没因为家庭原因,丢下过村小的孩子一天。
好在,许宏川病情逐渐好转,目前已经可以外出打一些不费体力的零工。儿子和女儿也很争气,先后于2013年和2015年考进了成都理工大学。
随着网络的发达,邱晓容的事迹也逐渐引起外界关注。2013年时,一位叫王坚的江苏南通义工和一名企业家来到学校,为她送去1000元慰问金,还为孩子们带去了羽绒棉衣。邻水县义工联的义工们来到苏家村小,为学校安装了自来水管,为孩子们买来学习用具。2015年10月18日,星期天,收摊回校的邱晓容收到了当地村民转给她的500元钱,这是没有留下姓名的3名爱心人士送来的。
“只要村小还在,我就会留在这里。”从17岁来到苏家村小,如今已47岁的邱晓容,将全部青春都留在了这所山村小学。她说,“就算永远只是一名代课教师,我也会一直坚持下去。”
短评:
让代课教师得到更多关爱
采访时,邱晓容动情地说过一句话:“我太喜欢教师这份职业了!”尽管只是一名代课教师,待遇微薄,条件艰苦,但邱晓容却愿意从事这份职业,这份最受人们尊敬的职业。
邱晓容就像是我们工作中的一面镜子,折射出敬业奉献的正能量。为了让山区的孩子就近接受教育,她选择留守;为了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工作中,她将毗邻县城的家搬到了学校;在家庭遭遇变故、经济条件困难时,她没落下过孩子们的教学。这支在边远山村燃烧了30年的“蜡烛”,用她的光和热,照亮着孩子们走出大山的路,温暖着他们的身心。这种坚守,难能可贵!
邱晓容的精神值得点赞,但我们还应看到,在我市各中小学校,尤其是边远农村学校,并非只有邱晓容一名代课教师,他们的生存状况难如人意。在此,记者希望各级教育部门,在教育事业改革中打破体制的藩篱,给予他们更多的关爱和保障。(吕清辉 李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