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下脱贫攻坚军令状的广安将如何发力

2016-04-08 22:25:00来源:广安日报编辑:陈乐李倩

  市委、市政府向省委、省政府立下军令状:今年减贫6万人,广安区、前锋区、华蓥市成为全省脱贫攻坚战首批“摘帽”县,全市300个村摘掉穷帽,让贫困户住上好房子、过上好日子、养成好习惯、形成好风气——

  看着天色不错,4月7日,李伙安一大早便到蔬菜地里忙开了。他不时向路过的村民打招呼,笑得眼睛眯成一条线。

  细心的村民发现,李伙安变了,现在逢人都乐呵呵地打招呼。李伙安在邻水县梁板乡曙光村生活了65年,以前总是面带愁容。“愁是因为穷,但没想到的是一把年纪还能脱贫致富。”李伙安开玩笑说,“真是做梦都会笑醒。”

  村民都很佩服李伙安,去年,他开垦了120亩撂荒地,全部种上蔬菜,不到一年时间就脱贫了。“要是没有乡、村干部帮忙修路、修水渠,我种再多菜也脱不了贫。”李伙安很感激,脱贫后的他积极帮助乡邻,希望更多人像他一样过上好日子。

  2015年,广安5.77万名像李伙安一样的贫困人口摘掉了穷帽。全市贫困发生率由8.9%下降到5.2%。这样的脱贫故事今年还将继续。市委、市政府向省委、省政府立下军令状:今年减贫6万人,广安区、前锋区、华蓥市成为全省脱贫攻坚战首批“摘帽”县,全市300个村摘掉穷帽。

  立下脱贫攻坚军令状的广安将如何发力?

  城乡统筹小康社会一个也不掉队

  贫困量大、面宽、程度深。我市脱贫攻坚的步履并不轻松。

  作为全省贫困人口最集中的地区之一,广安全域属秦巴山区和革命老区。2015年精准识别,全市共有贫困村820个,占全市2886个行政村的29%;城镇和农村贫困人口28.3万,占总人口的8.76%。这些数字,高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

  与艰巨的任务相对应的,是更加坚定的决心!广安自我加压,把城市扶贫摆在了与农村扶贫同等重要的位置。

  过去,由于城乡人口贫富差距明显,各级各部门扶贫重点都集中在农村。然而,市委书记侯晓春却认为,精准扶贫要实现城乡统筹。他提出,要把农村精准扶贫与城镇精准扶贫同步推进,使人民群众都能迈入小康。

  对此,侯晓春的解释是:“在新型城镇化推进过程当中,农村逐渐变成城镇的社区,农民则转变成为在城市里打工的农民工,也成为城镇的居民,在城市中还存在着棚户区,所以说,城镇社区也存在着贫困。”

  小康社会一个也不能掉队。不光要解决农村的贫困问题,也要解决这批城镇化居民的贫困问题。为此,我市建立的“一县一档、一乡一簿、一村(社区)一册、一户一卡”数据库,对城镇贫困人口、农村贫困人口实现了“两个全覆盖”。

  “无论是农村扶贫还是城镇扶贫,都要带着感情去做。”在市委市政府的“精准扶贫,城乡统筹”理念指引下,我市把农村精准扶贫与城镇精准扶贫同步推进。

  市民政局社会救助科科长乔荣说,通过开发公益性岗位、城镇低保等措施以及多种就业渠道全面推进,2015年精准识别出的3.23万城镇社区贫困群众,已有0.56万人成功脱贫。

  精准施策绘制全面小康“施工图”

  广安区扶贫移民局精扶办主任周业林,每次到贫困户家中走访,都习惯掏出手机扫一扫二维码。

  广安区贫困户家门口,都张贴着精准扶贫信息卡。扫一扫卡上的二维码,贫困户的基本情况、帮扶责任人、帮扶记录等关键信息在手机上一目了然。这些数据,在大数据平台上实时更新。

  “精准管理贫困户信息,促进扶贫措施真正落到实处,工作透明度和管理效力也大大提高了。”每次有人来考察,周业林总是饶有兴致地介绍建立二维码识别管理平台的好处。

  二维码识别管理平台背后,折射出广安的脱贫攻坚力度。我市围绕年度脱贫任务,细化目标、任务、时限、项目、资金、责任人,时间倒排、任务倒逼、责任倒查,盯人、盯事、盯结果,优质高速推进脱贫项目。

  脱贫难,路子对了就不难。制度之外,我市更有一系列精准的手段,全面打响脱贫攻坚战。

  精准脱贫,基础必先行。我市捆绑各类项目资金,在特困地区加快公路、水利、电网、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持续改善老百姓生产生活条件。

  没有产业增收,精准脱贫就是一句空话。在广安,农业项目正向贫困村倾斜,贫困户与业主、农业龙头企业、专合组织、种养大户合作联姻,精准规划产业,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贫困农民增收渠道进一步拓宽。

  脱贫一个村就形成一个农业现代化的示范点。我市坚持产村相融、农旅结合理念,以幸福美丽新村建设为载体,切实改善贫困村人居环境,让群众共享改革成果,确保“物”和“人”完美脱贫。

  凝聚力量确保贫困群众永续增收

  去年11月,常年在东莞打工的刘长城,成为武胜县烈面镇高峰村第一个回乡创业的年轻人。刘长城整理了20亩田,不久前刚种下莲藕。

  一年之前,这个村里几乎看不到年轻人的身影。村子太穷,看不到希望的年轻人要么外嫁,要么外出务工。

  不仅是刘长城,全市各个贫困村,回乡创业的年轻人越来越多。他们回乡的原因只有一个:昔日的贫困村,如今是大展身手的主战场。

  贫困群众已成为脱贫攻坚的主体。我市从培育贫困群众的精神、能力和行为入手,从根本上解决贫困群众“等靠要”的思想,如今,像李伙安一样选择“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群众越来越多。

  置身脱贫攻坚的战场上,党员干部也发生着深刻的变化:邻水12个县委常委,成为脱贫攻坚的领头人,一有时间就吃住在贫困村,为脱贫致富而奔走;高峰村70多岁的老党员黄勤国主动为村里脱贫而奔忙,他说不管多大年纪,是党员就得带好头……

  “把脱贫攻坚工作牢牢抓在手上,扛在肩上。”每一个党员干部身上,都闪耀着“逢山开路、遇水架桥、披荆斩棘、勇往直前”的广安精神。

  这样的精神力量,感染了更多人。越来越多的在外工作人员、成功人士回报乡邻、扶贫帮困。仅2015年,全市便筹集社会帮扶资金3.31亿元,帮扶贫困群众10.58万人、资助贫困学生6.55万名。

  正如这四月春光,如今的广安正焕发出前所未有的勃勃生机与青春活力。(李倩)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