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主任陈新有解读产业转型升级

2017-06-22 07:18:50来源:四川日报编辑:邓强

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的重大举措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推动产业加快升级,必须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和省委的重大判断和决策部署上来,要充分发挥四川的比较优势,厚植新的竞争优势,统筹把握需求侧管理和供给侧改革、稳增长与调结构、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和发展壮大新兴产业、内源发展和外源发展、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坚定信心,再鼓干劲,坚决打赢工业发展保持“中高速”、结构迈向“中高端”这场硬仗,加快实现工业发展方式的根本性转变。

要大力实施“万千百亿工程”,推动中高端现代产业体系建设实现新突破。围绕建设百亿企业、千亿产业、万亿集群,聚焦实施“万千百亿工程”,大力推动产业迈向中高端。打造建设一批万亿集群。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汽车制造、油气化工、钒钛钢铁及稀土、能源电力、饮料食品等传统优势产业的改造升级,深入推进互联网新技术、信息通信技术、物理信息系统在传统行业中的深度应用,在提升发展质效中扩大总量,把电子信息、食品饮料、装备制造打造成为主营业务收入超万亿元的支柱产业集群。培育发展一批千亿产业。深入实施《中国制造2025四川行动计划》,加快布局高端制造业和制造业高端领域,着力推进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汽车、航空与燃机、轨道交通、生物医药和高端医疗设备、石墨烯等产业发展,打造一批新兴的千亿级支柱产业。大力发展工业设计、物流及供应链管理、信息技术、服务外包等生产性服务业,努力建成一批全国重要的生产性服务业聚集地。做大做强一批百亿企业。实施大企业大集团培育工程和“小巨人”企业培育工程,大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做大做强一批优势企业和单项冠军企业,壮大全省经济的中坚力量,培育一批主营业务收入超百亿元的大企业大集团和超百亿元的大型制造企业。

要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动产业创新发展能力实现新突破。坚持把创新摆在核心位置,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依托创新链完善资金链,构建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体系,推动增长动力由资源依赖型向创新驱动型转变。着力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深入实施创新企业培育工程,分行业、分领域推进实施重点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提升行动,引导和支持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鼓励企业开展技术、管理、制度和商业模式等全领域、多形式创新,加快形成一批有竞争力的创新型领军企业。着力加强创新载体和平台建设。依托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攀西战略资源创新开发试验区、成都国家创新型城市、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着力构建国家级、省级产业区域创新平台,建设一批制造业创新中心、企业技术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工程实验室、技术转化中试基地,加快产业技术研究院、产业联盟和“双创”服务平台等新型创新平台建设。着力完善产业协同创新体系。实施产业协同创新行动,在优势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端成长型产业建设一批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支持产学研联合,在重点行业实施技术路线图计划,推进协同创新和联合攻关。着力推动军民深度融合发展。实施军民融合工程,重点围绕核技术、航空航天、新一代信息技术等优势军工领域,打造成德绵国家级军民融合发展集聚区,加快推进核技术、核动力、核电装备、航空整机、航空发动机、通用航空、航天、信息安全等军民融合产业基地和园区建设,培育一批军民融合型大企业大集团。

要大力推动产业集聚集约集群发展,推动优化产业空间布局实现新突破。突出先进制造业引领区建设。推动成都、德阳、绵阳发展以新一代信息技术、航空航天与燃机、高效发电和核技术应用、高档数控机床和机器人、轨道交通装备、生物医药、新材料等为代表的先进制造业,打造产业创新策源地和先进制造业基地。支持重点工业城市加快转型升级发展。支持内江、自贡、宜宾、攀枝花、泸州、乐山等老工业城市发展转型,改造提升白酒、化工、钢铁、装备制造等产业,积极引进承接国内外产业转移,大力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节能环保装备、工程机械、新材料、新能源等先进制造业,加快推进产业向中高端水平迈进。推动新兴增长培育区加快发展。支持遂宁、眉山、资阳、南充、达州、广元、巴中、广安、雅安、凉山等城市,充分发挥区位优势、资源优势,打造化工、新材料、电子信息、农产品深加工、机械制造等特色产业基地,形成产业发展新的增长极。同时,按照主体功能区规划,合理规划引导甘孜、阿坝等川西北生态经济区产业布局,推动民族地区特色产业发展。推动产业园区创新发展。实施产业园区创新提升工程,打造一批在全国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国家级、省级产业园区。到2020年,力争培育建设主营业务收入超1000亿元的产业园区7个以上,其中超过2000亿元的园区3个以上。

要大力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增加有效供给实现新突破。工业是立国之本,也是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主战场。要从生产端入手,实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1+5”方案,扎实推进“三去一降一补”“一提一培一创”,实现低水平供需平衡向高水平供需平衡跃升。坚定不移去产能。严格控制钢铁、电解铝、水泥、平板玻璃等产能严重过剩行业新增产能项目;进一步推动产能过剩行业转产升级或兼并重组,采取有效措施推动优势产能行业的技术、装备、标准“走出去”。提升工业基础能力。实施新一轮大规模技术改造工程,推动传统产业再造优势焕发青春。实施“工业强基”工程,加快在核心基础零部件(元器件)、先进基础工艺、关键基础材料和产业技术基础等领域实现重大突破,提升核心基础零部件、关键基础材料自主保障能力。加强质量品牌建设。围绕“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开展改善消费品供给专项行动。支持企业在创意设计、提高科技含量和性能等方面下功夫,促进大众消费品创新和有效供给。培育和弘扬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推动“四川制造”加快走向“四川创造”。推动绿色低碳发展。大力实施绿色制造工程,开发绿色产品,推行生态设计,建设绿色工厂,打造绿色供应链和绿色企业。推进工业废渣、废水、废气等资源再利用。推进清洁能源替代,加快建设西电外送大通道,促进在全国范围内优先消纳清洁能源。

要大力实施“互联网+”行动,推动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实现新突破。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信息技术是当前新产业变革的引领性力量,大力促进制造业与互联网深度融合,是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发展赋予新型工业化的时代新特征。推进智能制造。着力实施智能化改造行动计划,深入开展智能制造试点示范,重点加快智能生产与加工、智能传感与控制、智能检测与装配、智能物流与仓储等关键技术装备研发制造,在离散行业和流程行业加快生产装备自动化、数字化、智能化改造,在航空航天、电子信息、装备制造、汽车制造等重点领域,建设一批智能车间、智能工厂。深化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大力发展网络化生产和个性化定制,提升产品和装备的模块化设计、柔性化制造、定制化服务能力。强化制造业自动化、数字化、智能化基础技术和产业支撑能力,加快计算机辅助设计仿真、制造执行系统、产品全生命周期管理等软硬件研发应用。积极发展服务型制造。推动制造业企业通过创新优化生产组织形式、运营管理方式和商业发展模式,不断增加服务要素在投入和产出中的比重,从以加工组装为主向“制造+服务”转型,从单纯出售产品向出售“产品+服务”转变,重点发展供应链管理、融资租赁、网络营销、产品全生命周期管理、在线维护支持服务、工程总承包、服务外包等新兴业态和模式。大力发展大数据产业。打造一批大数据产业集聚基地,建立大数据交易中心和专业大数据公共服务平台。推进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在工业领域的创新与应用。深入实施“宽带中国”战略,推进“光网四川”“无线四川”建设,加快建设物联网、工业互联网、工业云,提升工业网络基础设施服务能力和网络信息安全保障能力。

要大力深化对外开放合作,高端切入全国乃至全球产业链取得新突破。抓好重大项目引进落地。落实与国家重点军工集团战略合作协议,深化与中央企业战略合作,推进重大项目布局建设。鼓励和支持国内外知名企业在川设立制造基地、区域总部、研发机构、结算中心、采购中心。加强与电子信息、汽车、轨道交通、航空与燃机、新能源新材料等领域知名龙头企业对接合作,持续抓好重点产业配套招商。抓好创新合作。推进中韩创新创业园、中欧创新合作平台建设,力争新增一批省级国际科技合作基地,推进石墨烯、页岩气、生物技术等高端成长型产业和先导性服务业开展国际高水平合作研究。支持企业走出去。抓住“一带一路”建设战略机遇,聚焦发电装备、油气钻采、节能环保、轨道交通、轻工纺织、食品饮料等重点领域,推进国际产能和装备制造合作。支持重点企业“走出去”,推动实施一批海外项目,带动装备、建材等产品出口。

(作者系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主任)

首页上一页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