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城市年轮 留住居民乡愁——专访全国人大代表,成都市委副书记、市长罗强

2018-03-17 14:11:12来源:四川在线编辑:邓强记者:吴楚瞳 摄影:田为

全国人大代表,成都市委副书记、市长罗强

四川在线消息(记者 吴楚瞳 摄影 田为)2015年12月中央城市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出席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会议提出“一个尊重、五个统筹”的城市发展要求,为做好新时代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指明了努力方向。在未来的城市建设中,如何让成都成为一座“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城市?

全国人大代表,成都市委副书记、市长罗强就此接受四川在线记者专访时表示:成都市第十三次党代会和市委十三届二次全会确定了成都未来发展的战略目标和努力方向。城市不能搞成开发商样板间,仅供人参观。要保护这座城市的城市年轮,留住市民群众的城市记忆,需要遵循四个原则,即尊重历史、保护为先、功能为要、便民为上。

保护一座建筑 留存城市记忆

李克强总理在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加强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作为一座2300多年城址未迁、城名未变的中国西部特大中心城市,成都的历史如何得到尊重与传承?文物、建筑、街道……都在这保护范围内:“让每一个年代的人,都能因为那个年代的建筑,留存属于自己那一代人的城市记忆。”

目前,成都已拥有2个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称号(成都市、都江堰市)、2处世界文化遗产(都江堰、青城山)、6个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安仁镇、新场镇、平乐镇、洛带镇、五风镇和黄龙溪镇)、22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39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等宝贵资源,包括太古里、宽窄巷子、锦里等一大批展现中国风、巴蜀味的特色建筑和文化符号。

然而,要完整凸显成都的城市个性、展现成都的文化底蕴,这一切并不足够。“过去说50年以上的老建筑不拆,有一些45年、40年的是否可以拆?40年的建筑,再等10年也有50年的历史,拆了以后城市的年轮就会缺上一环。”罗强以成都东郊记忆公园、U37创意仓库等工业遗迹为例,佐证成都将“两增、两不、一提高”作为城市建设重要指导原则的必要性,“这些建筑的建设时间不到50年,但非常有特色、非常有时代感,我们就应该留下来。”

留下一条道路 延续城市根脉

在罗强看来,不止建筑是历史,城市街道亦是历史,城市的机理以及道路的形状,比如鱼骨状的少城片区,“非常有特色,不能说因为机动车多了,我们就不断地修路和扩路,不能再动了”。

成都的老城还可以再大拆大建吗?答案是否定的。罗强说,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城市是一个民族文化和情感记忆的载体,历史文化是城市魅力之关键。他又引用了两位名家所言,印证城市建设中破坏城市个性的可怕,一个是两院院士吴良镛的评价“个性缺失是我国城市建设的最大弊端”。另一个是著名作家冯骥才的担忧,“我们600多个城市已经基本失去了个性,文脉模糊、记忆依稀,历史遗存支离破碎,文化符号混乱。”

城市发展过程中,无论是工业化时代,还是三线建设时期,每一段都是城市的根脉与记忆。罗强提起了当年四川全兴队掀起的“黄色旋风”,“我们的体育中心、足球场,也是一代成都人心中的记忆,不能简单地就拆了。”罗强说,成都要将能够保护的,都保护下来;成都要保护的,不只是文物,包括一切历史的年轮,都在保护范围内:“不一定鉴定为文物,我们才去保护。”

宜居宜业宜商宜游 成都要建生活家园

一座城,首先是市民生活的家园。罗强说,特别是成都这样的特大中心城市,各种功能一定要齐备。刚修编完成的城市总规也明确了城市的发展格局和重点。成都城建要坚持“以人为本、组团发展、产城融合、绿色低碳”,宜居宜业宜商宜游是工作着力点。

成都的城市建设将更加突出建筑使用功能,加强建筑节能、节水、节地、节材和环保,用能、采光、保暖、智能系统都尽量低碳,罗强特别强调要大力减少玻璃幕墙使用,推进装配式建筑示范城市建设,全面推行绿色建筑,大力推进城市立体绿化。同时突出城市承载功能,严守城市开发边界,打造城市生态、人文、经济功能复合体,加快形成更有效率、更可持续的城市综合承载体系。此外,不断强化中心城区省会功能,加快疏解中心城区非都会功能,突出设施服务功能,进一步加强市政基础设施建设,下决心治理交通拥堵等“大城市病”。

便民,是让市民感知到城市魅力、温度和舒适度的重要举措。当前,成都正围绕建设高品质美丽宜居公园城市,着力打造15分钟公共服务圈,按800-1000米为服务半径,合理配置社区管理、社区服务、教育、医疗卫生、文化、体育、社区商业、市政等8大类18项基本公共服务设施,以“绣花”功夫推进城乡“厕所革命”向精细化和智能化发展。同时,巩固减证便民成果,深化“仅跑一次”改革,继续实行错时延时工作制试点,让广大市民都有机会公平使用公共服务设施、便捷享用公共服务。

“文化+”主导产业发展 加快文化供给侧改革

“两江环抱、三城相重”的天府锦城,有其独特魅力。如何让市民共享文化成果?成都市提出以保护历史文化遗存为基础,以“文化+”为产业发展主导,“减居住人口、减开发强度、减非核心功能,增文化功能、增旅游业态、增开放空间”的思路。罗强说,引导和培育城市文化消费,首先要看一座城市,能给市民提供什么。

目前,成都打造“三城”(世界文化名城、世界旅游名城、世界赛事名城)、“三都”(国际美食之都、国际音乐之都、国际会展之都)已有明确时间表。罗强表示,引导文化消费,首先要有好的、雅俗共享、寓教于乐的文化产品供给群众。成都近年引导文化消费卓有成效,去年音乐产业总收入增长18.4%。罗强笑称,希望以后见面不只是问“你吃了哪家火锅?”还要问“你听了什么音乐剧?看了什么电影?参加了什么文体活动?”

尽管成都的文化消费市场培育在西部处于领先地位,罗强仍然认为现在硬件设施跟不上老百姓文化消费需求:“这就是为什么我们要建城市音乐厅、露天音乐场、音乐坊、音乐小镇,以及绿道边上的文体设施。老百姓一直有需求,关键是你有没有地方,让大家听音乐会、看话剧,又方便他们就近锻炼、休闲,这也是供给侧改革。在这方面,成都既有很大差距,也有很大潜力。”

建设“慢行”成都 绿道与“两网”覆盖全城

罗强说,城市的个性与生活在城市里的人息息相关。在成都这样一座开放包容、张弛有度的城市里,安全、便捷、舒适、高品质的城市慢行交通系统正在逐步构建,绿道、自行车交通网、步行交通网,将给淡定从容的成都人,建设出一个“慢行”成都。

2016年起,成都市规划局开展了“3900+”路网体系优化规划和慢行交通系统规划,保护并拓展了慢行空间,新增“街巷”、通“廊”两个层级,约1200公里的慢行空间。2017年,成都改造新建各级绿道785公里。与绿道建设同步打造五级绿化体系,新增绿化面积809万平方米。打造文化、体育、旅游设施和公共服务驿站1602处。先行区(锦江景观轴和三环绿化带)建设稳步推进,“一轴两环”建设全面启动。

未来,成都将构建自行车交通网和步行交通网两张“网”,加快覆盖“11+2”范围中心城区的所有城市道路。自行车交通网包括自行车专用道和自行车主通道。自行车专用道是为满足居民日常健身娱乐功能需求并兼顾部分上下班及上下学出行需要的骑行通道。同时,为满足居民上下班和接驳等功能需求,成都会依托城市次干路及以上级别道路构建自行车的主通道。步行交通网,首先满足学生上下学和家长接送出行需求为核心目的,选取成都市中心城区小学周边邻近道路作为通学优先道。其次,重点选取以日常生活服务、购物休闲、接驳公交等慢行出行功能需要为主的城市道路,作为步行特色道进行打造。

新闻名词:

1、“一个尊重五个统筹”

即尊重城市发展规律;

统筹空间、规模、产业三大结构,提高城市工作全局性;

统筹规划、建设、管理三大环节,提高城市工作的系统性;

统筹改革、科技、文化三大动力,提高城市发展持续性;

统筹生产、生活、生态三大布局,提高城市发展的宜居性;

统筹政府、社会、市民三大主体,提高各方推动城市发展的积极性。

2、“两增、两不、一提高”

两增:增大历史文化街区、镇村、林盘普查认定力度,增大保护范围和内容

两不:不准整体或成片拆除,不准过度开发改造

一提高:提高历史建筑和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区开发审批层级

3、“一轴两环”

指成都锦江轴天府绿道、环城生态区天府绿道、三环路熊猫绿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