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愈系!82岁袁吉中个展“踏浪而来” 刀刻彩墨中温情回溯60载从艺逸事

2021-10-19 17:53:42来源:四川在线编辑:王向华

四川在线记者 边钰

从艺60余载,拿奖无数,到了杖朝之年,一向低调的画家袁吉中才在朋友的再三建议下首次举办个展,对自己艺术生涯进行回望、梳理。

10月19日,成都画院,“踏浪迎潮——袁吉中艺术文献展”正在这里展出。展览依据袁吉中艺术创作的类别分为四个部分,并以他的视角和感悟作为线索,展出其从艺60余载的200余件版画、油画、彩墨画、连环画及珍贵文献手稿等。

山路弯弯 80x100cm  油画  80年代

如今,行走在这些饱含时代记忆的画作里,袁吉中过往生命的风景,如流水一般徐徐流淌在古朴的展厅,向观众讲述着他扎扎实实“刻”在生命里的喜悦与才情。

80岁的他回望“20岁”的自己

展厅入口右侧,一款黑色的刻板悬挂在墙,旁边就是袁吉中于1960年创作的套色版画作品《巧渡金沙江》。画作以红军长征途中渡过金沙江为背景,用“巧”字贯穿画面,将紧张的一瞬定格在红军部队看到对岸燃起的火光信号,即将动船渡江的刹那间。“很多人误把这件作品认为是我的毕业作,实际上创作这件作品时,我才大二,距离毕业还有整整一年咧!”

袁吉中

站在自己20岁创作的版画前,如今已82岁的袁吉中仍能清晰回忆起自己创作时的细节。大二那年,中国历史博物馆(中国国家博物馆前身之一)、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向全国征集长征题材美术作品,四川美院分到两幅创作任务。“这个任务随后就落到了我和同学江碧波身上,我分到的主题就是金沙江。”袁吉中回忆,1961年春末时节,他们在版画家江敉带领下,前往金沙江、泸定桥一带采风写生,并在距离红军巧渡金沙江原址最近的皎平渡住下。当时的袁吉中不过20多岁,从未经历过战争。如何靠近这段历史,还原当时的场景,成为他们创作的当务之急。除了每天站在江边写生,记录地理环境,他还通过《红旗飘飘》书籍、向当地曾参与战斗的村民请教,获取更多的信息。“我们还找到船工,横渡江水,因为水流湍急,落差又大,还差点遇险。”

巧渡金沙江 70x99cm  版画  1961年

 

就这样,历时半年,经过几易其稿,《巧渡金沙江》才最终成稿。“套色版画每次只能印染一种颜色,需要不断叠加染色才能完成。我用了5张刻板,并一直将其保留至今,不过这次展览仅展出了一张主板。”在完成的作品里,满船的战士手持武器,从容自若地关注对岸的动态,一缕火光绽放天际,船尾的艄公正欲撑桨离岸……这张作品一经面世,就获得极大关注,被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收藏,后由四川人民出版社缩印后以单页形式公开发行,“当时以6分钱向全国售卖。”袁吉中笑着回忆。

凭借这件作品,年轻的袁吉中开始在画坛崭露头角。如今,在展厅里,人们可以穿越时间洪流,看见袁吉中的这张成名作,其构图巧妙,船呈三角状放置于画面,宛若弓箭上的箭,蓄势待发,一种厚重的张力溢满画卷。画中,用圆口刀刻画的水浪生动流畅,得到著名版画家李少言的肯定,“当时他(李少言)说看着这些浪花,仿佛能听见刀子刻在板上的铿锵响声。”

喜悦 27x28cm  版画  1958年

 

除了这件成名作,个展中还能邂逅不少袁吉中20岁左右创作的作品,比如《梳妆》。黑白木刻间,圆脸少女正对镜梳妆,其构图简单大方,饱含生活意趣。尽管从当下来看,这张作品在构图、造型、黑白关系处理上,其技法稍显稚嫩,但作品折射出上世纪60年代的质朴生活风情,却意趣盎然,这也正如袁吉中个人所言:“或许作品本身包含的时代信息更为重要。”

跨界穿行版画、彩墨、插画间

受到《巧渡金沙江》的影响,袁吉中随后创作了一批军事题材版画,如1964年的《炸不垮的桥》、1965年的《江河湖海练硬功》、1989年的《林海铁骑》等,这些作品造型大方,刻画自然,且有不少作品入选国展。

不过,袁吉中并未将自己拘泥于这方小天地,而是将自己的创作视角和触角伸向更广阔的天地。从黑白木刻、套色木刻后,他又开始尝试拓印、纸版画,同时还跳出版画,着手连环画、插图、雕塑创作,并四处写生,用彩墨、油画记录四时之景,人文风情。

南山牧歌 32x33cm  版画

 

展出的纸版画《初冬》里,毛面颗粒感营造出冬季的雾朦、灰色状态,“黑白木刻里,线条明朗,而纸版画却会呈现一种雾面感。”很多人会将纸版画和石版画混淆,袁吉中解释,两者之间还是有所差异,纸版画呈现的视觉效果上,颗粒感会更强。

这种迥异于黑白木刻、套色木刻的视觉感受,颇受袁吉中喜欢,并被他多次运用到自己创作中。在《边寨》《山乡夕照》等作品中,观众都可以看见这种呈毛面、颗粒感的纸版画。

连环画和插画,也串联着袁吉中的创作。为《草原魔踪》一书创作的插图作品《草原魔踪》组画,以“切片”式的刀法与小说的惊险、悬念相辅相融。为小说《红岩》创作的连环画中,他的作品《考验》也大放光彩。

山乡夕照 36x32cm  版画  1997年

 

上世纪30年代开始,俄罗斯的现实主义艺术春风吹向了中国,影响着当时国内年轻一代的艺术家。著名画家徐悲鸿热情介绍俄罗斯美术,并用“其守道之坚决,处事之敏慧,求真之勇迈,感觉之精微”这样的断语来推介俄罗斯现实主义艺术精神。生长于这个时代的袁吉中也不可避免地受到这股艺术风潮的影响,且尤为偏爱俄罗斯杰出的写生画家,现实主义风景画大师列维坦的作品。列维坦的作品极富诗意,深刻而真实地表现了俄罗斯大自然的特点与优美。他的写生画用笔洗练、综合广泛、情感充沛,描绘大自然的状态以及各种精神感受的千变万化,其对光影的运用,更是精妙。袁吉中将这样的气韵也运用到自己创作中,在他的彩墨画、油墨画中,用色明朗,笔法自然,将他深入天地、自然,遍布祖国山河的感受熔炼于画。《高山姐妹》《山路弯弯》《淌过的小河》《帆船》中,用变换的光影,和明朗的色调,将西北风情、乡间小景、山河秀色铺展开来。这种流动的艺术诗意,让人沉迷。

把“解忧杂货店”开在画卷里

熟悉袁吉中的人都知道,这位驰骋画坛的大家是一位全能选手,放在现在来说,可以说是“斜杠青年”。著名画家马一平在袁吉中个展开幕式上还打笑,袁老是一个被画家耽误的体育选手。除了擅长体育,袁吉中还在音乐上颇有造诣,“学生时代,为了校园表演,还和专业老师学习过打锣、打钹,水平几乎达到专业水平。”

斗室 39x32cm  版画

 

对于生活的热情、好奇、善学,也塑造了袁吉中的艺术面貌。在他的作品中,总能感受到一股或静谧、或雅意,或热烈的生命鲜活感。创作于上世纪80年代初的作品《斗室》里,一位乐观向上的青年形象呼之欲出。狭窄的房间里,书籍摆满小桌。年轻的小伙赤膊上身,口吹长笛,怡然自得。这幅洋溢着乐观主义精神的作品,曾一度被版画家吴凡误认为是袁吉中的自画像。“实际上是刻画的我家一位亲戚!”在袁吉中看来,生活没有什么过不去的坎,要学会苦中作乐,到了一定的时候,定会柳暗花明。

蜀乡即景 组画 40x34cm X4  版画  1984年

 

这种豁达、自乐的情怀也流露在他的作品,让不少前来观展的人直呼宛若走进了“解忧杂货铺”,得到了心灵的治愈。《蜀乡即景》《赶场天》《千家万户》《在阳光下》中,他将上世纪80年代生动的生活日常收录于卷。《赶场天》里,扯花布、买电视、牵着小猪卖的人来来往往,热闹赶集场景悦动人心;《蜀乡即景》里,四件作品成一组。全神贯注称兔子的小姑娘,街边流动茶摊,忙着浇花、浇菜的村民……热气腾腾的生活场景,让人们的思绪也跟着刀刻墨彩,飞回质朴欢愉的年代。

除了鲜活的生活场景,还有静谧的自然场景。创作的套色木刻《山乡夕照》,入选了1994年全国版画展。夕阳将田野染红,田间小路上,农夫牵着黄牛缓缓归矣;《南山牧歌》里,山野和蓝天相接,骑着骏马的男子身影出现在山坡,瞭望着远方;《在阳光下》,袁吉中则将视角转向藏族人,男女老少围坐一团,开心地收听收音机里的信息。他们背后,硕大的牦牛、悠闲的羊群正在辽阔原野上吃草、慢行。

共赴明天 67x78cm  版画

 

即使在创作重大历史题材,袁吉中的作品也始终保持着一股充满希望,未来可逐的力量感。用蒙太奇手法,将毛泽东、周恩来、李大钊、宋庆龄等伟人共绘一卷的《共赴明天》、展现长征途中的《我们一道成长》、展现抗震救灾的《中国心》……

这些多元的艺术面貌,共同谱写出他丰富的艺术版图和精神版图,让积极乐观的情感如阳光一般洒满画卷,治愈人心。

(成都画院供图)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