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宫博物院院长王旭东三星堆开讲——敦煌与故宫都是中华文化包容互鉴的结晶

2021-10-23 18:07:01来源:四川在线编辑:邓强

四川在线记者 吴晓铃 邓涵予

23日上午,故宫博物院院长王旭东亮相三星堆博物馆,带来了一场精彩的《敦煌与故宫——中华文化包容互鉴的结晶》讲座。王旭东在讲座中不仅娓娓道来敦煌与故宫都是中华文化包容互鉴的例证,还表达了对四川人民的敬意。作为故宫博物院院长,他还向四川发出了邀请,希望以三星堆、金沙为代表的四川文物能够到故宫开展,展开文化交流。

讲座现场,张艳摄影

敦煌与故宫体现中华文化包容互鉴

在出任故宫博物院院长以前,王旭东曾在敦煌工作28年,并担任敦煌研究院院长一职。在他看来,敦煌与故宫,打通了自汉代以来中国古代文化的传承与记忆。

王旭东说,敦煌是丝绸之路上的重镇,是汉文化与西方世界沟通的咽喉要道。故宫则作为中国明清两代的皇家宫殿,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为完整的木质结构古建筑之一,收藏有180多万件精美藏品。这两大文化殿堂的形成,源于民间与国家两大力量的推动。“敦煌文化的形成来源于民间文化信仰,洞窟开凿和保护的主体均为僧侣团队引领下的世俗供养人。,世世代代不辍营建所汇聚的心灵之河。而故宫文化的形成来源于国家意志。从建筑设计,到文物收藏和书籍撰写,均非国家意志的支持不可完成,都是封建统治者“家天下”情怀的集中反映。无论是收藏的《永乐大典》等经史典籍,还是原状陈列的太和殿与坤宁宫等古建,或者《千里江山图》、金瓯永固杯等莫不如此。

王旭东认为,敦煌与故宫同为中外文化与中国内部不同民族文化交流交融的结晶。多元融合的敦煌在壁画上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区域性特征,故宫收藏的外国文物、宗教文物也同样折射了不同文化的融合。

此外,二者的保护也同样得益于国家力量与民间力量的结合。敦煌文物的发现和保护,始于1900年道士王圆箓对藏经洞的偶然发现。八国联军侵华,藏经洞文物被西方探险家大量偷窃,流失海外。从1944年国立敦煌艺术研究所正式成立到20世纪60年代,周恩来总理亲自批准莫高窟崖体加固工程,并安排梁思成等知名古建筑学家设计方案……现在,敦煌研究院已成为我国拥有世界文化遗产数量最多、跨区域范围最广的文博管理机构。而故宫博物院的发展和传承,同样体现了国家和民间力量的紧密合作。从1924年,溥仪被逐出故宫,同时“办理清室善后委员会”成立到1925年10月10日,故宫博物院正式建院,如今的故宫开放参观面积达80%以上,为进入预防性保护阶段奠定了坚实基础。未来,故宫将继续推进平安故宫、学术故宫、数字故宫、活力故宫建设,将故宫博物院建成国际一流博物馆,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的典范,文化和旅游融合的引领者,文明交流互鉴的中华文化会客厅。

讲座现场。张艳摄影

希望三星堆为代表的四川文物能够走进故宫

“我对四川人民有很深的感情。”讲座中,王旭东还回顾了在敦煌研究院工作的经历,“我工作了28年的敦煌研究院中有百分之八十的前辈都来自四川,在上世纪四十年代那么艰苦的环境下只身前往敦煌,放弃了天府之国的安逸生活,来到戈壁深处,奉献他们的青春、才华和子孙后代,所以我对四川人民怀有深深的敬意。我从前辈身上看到他们的艰苦奋斗和为了民族、国家发展的奉献精神。”

这次讲座,王旭东表示是他在敦煌以及故宫工作的些许感悟,“敦煌和故宫体现的国内外合作交流,树立起了中国文化的多元性,没有这样的交流,我们跳不出自己的圈子,我们的心胸不会那样宽广,我们的视线不会那样宏大。敦煌与故宫的保护发展启示我们应坚定文化自信,以更加宽阔的胸怀,更加开放包容的心态,吸收人类文明成果,建设文化强国,践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伟大理念。”

三星堆发掘调研现场。江聪摄影

讲座后,王旭东前往三星堆祭祀区发掘现场调研。他表示,三星堆广邀全国学术机构合作正是这种开放包容的模式,“我相信未来的三星堆通过建立一个大的平台,一定会为中国的=考古和文物保护做出更大的贡献,体现中国特色、中国气派的考古学。”

作为故宫博物院院长,王旭东也向四川发出了邀请,希望有一天三星堆、金沙为代表的四川文物能够走进故宫开展,进行地域文化的对话。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