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星堆-庞贝对话:金沙博物馆的数字化建设,有这么多的“用户思维”!

2021-11-30 20:26:16来源:四川在线编辑:王博尔

四川在线记者 吴平 吴梦琳

文物数字化保护缺乏标准体系,未实现保护与利用的结合,如何让文物“活”起来?博物馆业务缺乏制度保障,建成后的系统滞后于新业务的发展……

长久以来,博物馆的数字化建设停留在浅层、形式化的尝试中,真正的数字化应该有用户思维。30日,在四川省-坎帕尼亚大区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学术研讨会上,金沙遗址博物馆馆长朱章义介绍了该馆在文物保护和公众服务等方面的数字化建设,让人眼前一亮。

文物保护   

建起立体保护格局

2007年开放的金沙遗址博物馆既有考古发掘的现场展示,也有出土文物陈列展示,年接待观众约160万人次。其中,考古现场即土遗址的保护是世界难题。

为了更好的保护遗址和文物,该馆首先对25万平方米的考古发掘资料,如图纸、照片进行数字化;完成了76件三维数据采集、2976件 (套)文物高清图拍摄;遗迹馆7688平方米高精度三维数据采集;109站360°全景数据采集与制作。

其次,在文物预防性保护方面,建立了“金沙遗址博物馆文物保存环境监测站”。监测范围包括考古发掘展示区、展厅、珍贵文物展柜内、文物库房。监测指标有温湿度、光照紫外强度、二氧化碳、挥发性有机化合物等,在遗迹馆还增加了土壤含水率、地铁震动。此外,还有主动调控的措施:在柜内安装了无水调湿机,控制展柜内的相对湿度,可以进行平稳加湿和除湿,防治相对湿度的剧烈波 动给文物带来的损害。

通过馆藏文物保存环境综合管理平台,管理者可以对文物保护环境的监测指标进行实时信息监测、储存、分析、评估、预警、查询、管理决策,可实现远程操控。

公众服务  

凸显用户思维

随着金沙遗址和古蜀文明的社会知晓度越来越高,来自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游客都将金沙博物馆作为重要旅游目的地。研学机构、旅行社等也将其纳入业务……

在此情况下,数字化服务朝着需求精细化、人群细分的方向,满足不同语言、不同年龄阶段人群的不同观展需求(娱乐、科普、学术)。

首先,手机端多语种微服务平台,与展厅展牌相结合, 观众扫描展牌上的二维码, 即可获取相关文物信息,并且提供中英日韩法德 西意等八语种服务。

低龄游客注意力不集中?没关系,通过AR增强现实技术,对展厅的实际展示场景、文物进行扫描,便可生成三维动画。“再现金沙”VR眼镜通过全三维建模,720°场景再现,展示祭祀区从形成、兴盛、衰落到3000年后考古发掘的历史变迁,观众更加直观地了解金沙文化。

“考古时空门”的互动体验,应用遗迹馆高精度三维 数据模型,结合卫星影像及考古发掘原始资料,复原了祭祀区考古发掘前、中、后的过程,并且复原了重点遗迹发掘场景和原始面貌,可以通过沉浸式视频或手柄操作感受考古发掘的乐趣。

在遗迹馆参观结尾处,制作了《金沙祭祀》短片,让观众在看完考古发掘现场后,对金沙祭祀有较为全面直观的了解。

在疫情期间,云观展平台大显身手,它集合了多年来文物和展览数字化保护的成果,包含所有展览的360全景展示、精品文物三维展示及动态讲解,讲座、 视频、直播合集等内容,让观众线上观展同样收获满满。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