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表委员热议科技创新平台建设 强协同提能级,打造创新高地

2022-01-17 22:37:52来源:四川在线编辑:何勇

四川在线记者 程文雯

去年6月,西部(成都)科学城暨天府实验室揭牌。作为四川争创国家实验室的“预备队”,天府实验室自诞生之日起就备受关注。

短短半年多时间,天府实验室已从“零的突破”变为“组团出道”:2021年,天府兴隆湖实验室和天府永兴实验室陆续挂牌,今年,天府锦城实验室和天府绛溪实验室也将挂牌。

这样的速度,正是我省坚定以创新驱动引领高质量发展的一个切片。当前,以“天府实验室”为代表的一系列创新平台,正成为我省培育发展新动能、塑造发展新优势的重要支撑。

今年省两会上,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在代表委员们中“人气”依旧很高。这些平台应当如何建?又应当发挥哪些作用?代表委员们纷纷建言献策。

强协同

以重大区域发展战略为引领,构建区域协同创新格局

与往年相比,记者发现今年代表委员们在谈及创新平台建设时,往往伴随着另一个关键词——区域协同创新。

“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深入实施的背景下,打造天府大道科创走廊有利于进一步提升四川省在全国创新版图中的战略地位。”省人大代表、德阳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朱伟对此有不少思考,今年两会,他将提出支持成德共建天府大道科创走廊的建议。

“当前德阳在市级层面,初步形成了推进天府大道科创走廊建设的总体思路。”朱伟说,但在具体实践中也面临一些问题,例如工作机制尚未健全,天府大道科创走廊定位和作用等方面需进一步专业研究,顶层设计有待加强等。“可以借鉴长三角G60科创走廊建设的经验,在取得创新驱动明显、产业结构调整有序、先进制造业实力强劲、区域辐射带动有力等显著成效的基础上,积极争取国家层面的重视和支持。”

作为全省“主干”的成都,也有不少务实动作。目前,成都正在打造大型科学仪器设备共享服务平台,将成都和重庆两地科创资源“一图尽览”,让包括企业、科研院所、高校单位等在内的创新主体共享共用科创资源。

协同不止省内。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为引领,强化协同创新,省政协委员、达州市政协主席胡杰带来了《关于联动创建万达开国家技术创新中心的建议》,从顶层设计、区域布局、平台建设、主题培育、要素保障五个方面提出务实建议,“达州市与万州区、开州区三地按照‘共建、共享、共担’的原则联动创建国家技术创新中心,是建设万达开川渝统筹发展示范区强力抓手。要以先人一步的创新思维,快人一拍的创新举措,抢占创新驱动发展制高点,闯出一条欠发达地区协同创新发展的新路子。”

提能级

统筹服务国家全局与推动地方发展,加快建设“国之重器”

民盟四川省委带来了名为《加强创新驱动引领我省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提案,提案以翔实的数据,分析了我省高能级平台建设中的短板:国家级创新平台数量偏少。

具体来看,成都目前仅有2个大科学装置,少于北京的16个、上海的9个、合肥的7个;成都的国家重点实验室有12家,低于北京的79家、上海的32家、南京的18家、武汉的17家。

在省政协委员、民盟成都市委副主委、四川大学物理学院教授朱建华看来,这些都是“国之重器”。此次两会,除了参与民盟四川省委的这份提案,朱建华还专门围绕大科学装置带来了一份个人提案。“国家大科学装置是我国顶级的科研设施,由高校牵头建设的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共16项,其中北京4项,上海3项,湖北2项,川渝高校中只有四川大学承担了1项。”在他看来,一流科研平台及大科学装置数量不足,对提升成渝地区的科技创新能力、国际国内学术影响力、人才培养质量、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等均有影响。

如何破题?去年12月刚刚挂牌的天府永兴实验室中,或许能够窥见答案。天府永兴实验室明确以“碳中和+”为核心,但我省最初提出争创国家实验室的四大方向中,并没有“碳中和”。

变化源于对国家战略的把握,党中央作出力争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重大战略决策,四川作为清洁能源大省,如能抓好这个机遇,将有力促进一批新兴产业发展,占领绿色低碳产业竞争制高点。正是在这样的考量下,天府永兴实验室应运而生。

这也是我省科技创新中始终坚持的一项原则:坚持服务国家全局与推动地方发展相统筹,以服务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建设为牵引,加快打造高能级创新平台。两会上,代表委员们在热议科创平台建设时,总离不开对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国家西部科创中心等重大机遇的把握。

朱建华还在提案中提出,进一步发挥高校及科研院所的创新引领作用,联合共建大科学装置和国家重点实验室,布局国家科学研究战略高地。基于国家西部科创中心的战略布局定位,围绕四川优势和特色,科学规划对四川经济发展、国防建设、一带一路建设具有重要意义的国家大科学装置。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