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SS来了丨芯盛智能总裁康毅:在成都打造存储“中国芯”

2023-11-30 21:36:17来源:四川在线编辑:何勇

四川在线记者  史晓露  摄影 吴枫

11月30日,在2023中外知名企业四川行投资推介会暨项目合作协议签署仪式上,芯盛智能科技有限公司(下称芯盛智能)迈出了重要一步。会上,这家公司正式签约落户成都。

出席签约仪式的芯盛智能总裁康毅十分看重这次活动,尽管公司正在深圳召开年度销售会议,但他还是决定抽身,在会议前一晚飞抵成都,参加完30日的活动后,他又匆匆赶回深圳。在这趟紧凑的“四川行”中,康毅抽出时间接受了四川在线记者的采访,畅聊落户四川的新机遇。

未来消费者能买到更多“四川造”存储产品

尽管首次参加中外知名企业四川行活动,但康毅对四川的发展环境并不陌生。“我们公司50%以上的员工都是四川人,成都有良好的营商、产业和人才环境,而且产业环境繁荣,尤其对芯片企业来说,成都的半导体产业上下游布局非常完整,同时政府给了很多政策。”

熟悉源于长期合作。短短几分钟的现场签约背后,是芯盛智能与四川长达五年多的合作基础。作为领先的固态存储控制器芯片及解决方案提供商,从2018年成立起,芯盛智能便致力于自主芯片的设计和研发,2022年,公司推出全球首款基于RISC-V架构的12nm“双模”SSD(固态硬盘)主控芯片,实现固态存储100%国产化。近年来已为四川多家算力企业提供存储产品和技术服务。

会上,康毅透露,芯盛智能拟投资数十亿元,将总部设于成都高新区,项目将从事存储类集成电路IP、固态硬盘主控芯片、存储与安全类应用软件研发与产业化工作,适时建设固态硬盘产线、固态硬盘测试认证与适配中心,形成固态硬盘的先进设计与生产制造能力,在成都打造存储“中国芯”。

数字经济时代,算力是新型生产力,存储芯片,则是算力基础设施的重要基石。“我们公司主要做存储芯片,产品覆盖企业数据中心,电脑、车载电子等终端,各类存储类产品都会使用到我们的产品。”康毅介绍,近年来,随着存储芯片国产替代步伐加快,国产存储产品的市场占比越来越高,随着项目落地投产,消费者未来将买到更多“四川造”存储产品。

电子信息是四川的六大优势产业之一,去年四川电子信息产业规模已突破1.6万亿元,特别是成都,在集成电路、新型显示、智能终端等领域形成了较为完整的产业体系,上下游配套逐渐成熟。

“存储产业链包括存储晶圆颗粒厂商、主控芯片制造厂商、封装测试及模组厂商等环节。芯盛智能拥有从主控芯片、模组到品牌产品的完整链条,相信企业的加入能带动整个产业链上中下游共同发展。”康毅说,按产值计算,预计未来成都本地配套率可以超过50%。

作为西部地区算力资源高地,成都不仅拥有国家级超算中心,还有西南地区最大的算力企业,良好的产业生态将助力企业做大做强。“成都超算中心、华鲲振宇都是公司的下游客户,未来我们作为本地企业,能更好满足客户的需求,提供定制化的产品和解决方案。”康毅表示,大家可以一起推动算力产业高质量发展,四川本土也有望诞生更多像华鲲振宇这样的企业。

汽车存储芯片是新蓝海,但数据中心是存储行业的增长主力

结束在成都的签约活动后,康毅又将赶回深圳开会。眼下正是公司奋战目标的关键期,“最近我们把公司全部销售和市场人员都召集起来,要用一个月时间研讨明年的整体任务。”康毅说。

2022年以来,消费电子市场持续低迷,半导体行业迎来“寒冬”,根据日前世界半导体贸易统计组织(WSTS)预测,2023年全球半导体市场规模将同比减少10.3%,降幅较之前预测进一步加大。

“半导体行业在2021年短暂疯狂之后,进入了长达两年的下行周期。”不过,康毅认为,从今年四季度开始,整个经济包括消费电子市场已有回暖迹象,尤其是华为新机上市后,带动了一波换机潮,对消费拉动比较大,“预计明年半导体行业将进入上行通道,对我们来说,眼下最重要的是,如何抓住明年的机遇期,让公司再上一个台阶。”

在业界看来,当前新能源、智能汽车快速发展,芯片国产替代加快推进,都是半导体行业的新机遇。根据机构报告,一辆新能源汽车平均使用1500多颗芯片,是传统燃油车芯片用量的两倍,是一台智能手机的10倍以上,可以说新能源和智能网联汽车是用芯“大户”。

“当前汽车芯片的国产化率还比较低,大部分芯片依赖进口,所以对我们来说是一个比较好的机会,未来该领域也是一个蓝海市场。”康毅表示,存储芯片的应用主要分为三类,第一类属于终端感知类,比如手机、笔记本电脑、新能源汽车,第二大类属于网络互联和云网融合,第三大类是数据中心类,包括企业级数据中心。

目前,公司在这几类业务上都在加速布局,但他认为,未来半导体行业的增长主力在数据中心,“进入数字经济时代,我们现在一天产生的数据量,可能是过去5000年产生的数据量的总和,数据中心本身的算和存,它的体量是最大的。”

抓住新赛道的发展机遇,公司还将开拓海外业务。“近两年,一批国内外电子制造厂商向东南亚转移,我们的很多下游客户也在主动或者被迫选择转向海外,明年我们的一个重要课题,就是在海外建设销售和服务体系,把更多中国产品卖到海外去。”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