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光2023·天府人物①丨杨顺林:扎根宜宾苗乡村小36年,帮助上千学子走出大山

2024-01-15 11:37:46来源:四川在线编辑:何勇

宜宾观察 罗顺 四川在线记者 王培哲

人物名片

 

杨顺林,宜宾市珙县高腊民族小学校长,苗乡老师,36年如一日扎根基层。

 

在2022年荣获“四川好人”和“宜宾好人”称号。入选2023年第二季度“中国好人榜”四川候选人。

杨顺林

“大家再校对一下复习提纲,没问题的话今天就开始印刷。”1月14日,宜宾市珙县洛亥镇高腊民族小学,周末的校园里依旧忙碌。临近期末,全校10位老师既要负责6个班级的复习任务,还要安排假期里的家访工作。

杨顺林是高腊民族小学校长。1988年中等师范学校毕业后,他放弃进城机会,回到川滇结合部的这所小学任教。30余年来,在他的努力下,高腊民族小学走出了1000多个学生,其中100多人考上大学。不少青年学子发挥所学,反哺家乡,返乡任教,还有学生自主创业……为表扬他的奉献精神,2022年杨顺林被授予“四川好人”和“宜宾好人”称号。

这个寒假,杨顺林计划带着老师们先到孩子们的家里做客,看看大家的生活还有哪些困难,还要拜访返乡大学生,请他们给学校建设出主意。“最近在电话联系学生家长,摸个底,接下来的工作还不少嘞。”杨顺林说。

高腊民族小学外景。 罗顺 摄

看变化:

设施齐了、学校新了,师资力量越来越充足了

高腊民族小学坐落于洛亥镇的一座小山顶上,冬天阳光好的时候,杨顺林喜欢把椅子搬到学校篮球场上,一边看着孩子们上体育课,一边准备教案。去年春天,高腊民族小学篮球场铺上了隔水橡胶垫,孩子们上体育课时,不用再担心雨水湿滑。

杨顺林还记得36年前刚到高腊民族小学的时候,现在篮球场的位置还是一片黄土地,他和几位老师一道,把周五下午的课程改成“劳动课”,带着学生们动手改造操场。

“老师们负责搬运土方、砖块,孩子们负责用铁锹把地铺平整,在四周种上花草。师生合力,前后用了一年的时间,学校篮球场面貌一新。”杨顺林介绍,学校的变化,都是由老师和学生共同完成的,许多孩子毕业之后,仍然惦记着自己参与改造的校园,常回学校看看,篮球场上的隔水橡胶垫,就是学生捐赠的。

36年间,高腊民族小学在师生的共同参与下,先后有了篮球场、水泥操场,还在各级政府和爱心人士的捐助下翻修了教学楼,建起了食堂和宿舍楼。今天的高腊民族小学,很难从外观上和记忆中的“村小”联系在一起。

高腊民族小学学生在新铺了隔水橡胶垫的篮球场上体育课。 罗顺 摄

杨顺林心里时刻放不下的,不光是硬件水平,还有师资力量。

“学校有六个年级、两个幼儿园班级,一共226名学生,大多来自周边的村镇,百分之九十的孩子没有离开过宜宾,因此,老师的智慧和眼界,对于学生的成长有着关键作用。”杨顺林告诉记者,为了解决师资力量薄弱的问题,他一方面到县里、市里做工作,对接师范院校的学生,另一方面鼓励孩子们将来报考师范专业,学成后建设家乡。

杨顺林的学生马小利,中专毕业后,一时没有工作,杨顺林了解这一情况后,请她到学校代课,期间一直鼓励她多学习,去参加代课教师转正考试。如今,马小利已经是洛亥镇中心校教导主任,经常回到高腊民族小学交流工作。

杨顺林介绍,目前学校里的教师队伍虽然不大,只有10人,但大家的专业面很广,不仅有语数英等学科类的,还有体育和心理健康类的,大家来自五湖四海,怀着共同的目标——让高腊民族小学的孩子们得到更全面的教育。

高腊民族小学学生正在上课。 罗顺 摄

谈未来:

牵手高校师生,丰富课程内容,增加民族特色文化教育

走进杨顺林的办公室,几个快递箱占据了墙边的一大片位置,快递箱上的运单上,标记着苏州—成都—宜宾的路线。这是苏州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青茶支教团给孩子们的礼物——3D打印机,机器背后,是一段跨越山海的帮扶故事。

2017年,苏州大学青茶支教团成员结识了杨顺林和他的高腊民族小学。支教团成员朱娅妮记得,大家第一次到高腊民族小学时,先坐了35个小时火车,又经过2天的转车,在看到杨校长和可爱的孩子们时,大家下定决定要为这里的孩子们做点什么。

此后,每年夏天,来自苏州大学不同学院、不同专业的青茶队员们结合各自所长,精心筛选学习主题、为学生们准备了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课程。心理思政课安排了环环相连的小游戏,让孩子们发现自己的不完美,学会正确认识自己;3D打印技术课现场展示3D打印机的操作,向孩子们展现现代科技的独特魅力;像素画课程,让孩子们感受传统美术之外绘画的魅力;特色音乐课,用韵律的创意击打和独特乐器的展示吸引孩子们深入探索音乐的奥妙;团扇绘制课和珙县麦秆画制作课,让孩子们在手工制作中体验当地竹文化和古僰文化的灿烂瑰丽……

“苏州大学的同学们,不仅让孩子们体会到了多元的课程,还帮助孩子们认识自我,拓宽眼界。”杨顺林介绍,去年夏天,青茶支教团给孩子们上了一节职业规划课,鼓励孩子们努力学习,将来拥有更广阔的成长空间。其中,队员陈安琪讲述了她从四川到苏州读书的经历,鼓励孩子们探索自己的兴趣点,奋发学习,走出大山,亲自去看看山外面的世界是什么样子。

在杨顺林的计划里,下一步学校除了引入更多外部资源,参与教学实践外,还要发挥民族特色,开展多元的民族文化学习。“学校里苗族学生占比超过一半,我们为此专门设置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课,教孩子们竹笙演奏、苗族舞蹈,寓教于乐,感受民族文化魅力。”

参与方式>>>

追光2023·四川十大公益企业推介活动参与者可下载川观新闻客户端,点击屏幕首页的“追光2023”悬浮球,即可进入报名界面。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