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观对话丨电子科大国家卓越工程师学院执行院长赵志钦:打造电子信息领域卓越工程师培养“样板间”

2024-03-28 22:50:25来源:四川在线编辑:牛霄

四川在线记者 钟帆 摄影报道

工程师是推动工程科技造福人类、创造未来的重要力量,是国家战略人才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培养造就大批德才兼备的卓越工程师,是国家和民族长远发展大计。

3月28日,电子科技大学国家卓越工程师学院正式揭牌。去年9月,第二批国家卓越工程师学院建设高校名单公布,电子科技大学是四川第一所入选此大名单的高校。

聚焦国家战略急需、围绕关键领域统筹布局,是国家卓越工程师学院的鲜明特征。学院到底怎样做到“想国家之所想、急国家之所急、应国家之所需”?四川在线记者独家对话电子科技大学研究生院院长、国家卓越工程师学院执行院长赵志钦。

记者:电子科技大学建设国家卓越工程师学院的目的和意义何在?

赵志钦:电子科技大学自建校以来长期服务国家战略需求,电子信息专业优势明显、军事电子特色鲜明,在工程技术人才培养方面积累了丰富经验。我们建设国家卓越工程师学院,就是要为电子信息领域培养一大批爱党报国、敬业奉献、具备突出创新能力、善于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卓越工程师,打造电子信息领域卓越工程师培养的“样板间”。

记者:与传统的学院相比,国家卓越工程师学院到底有何不同?

赵志钦:第一,学院的运行管理机制就与传统学院不同。电子科技大学国家卓越工程师学院实行理事会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理事会由学校和企业共同组成,秘书处设在学院,校企双方共同组建学位评定分委员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等专门机构。

第二,关于学生的培养,我们是按照“一领域一方案,一学生一计划”制定培养方案和计划。校企共同制定9个领域18个专项培养方案,每个学生根据研究课题与校企导师共同制定培养计划,建立重视工程实践成果产出和创新能力的多元化考核评价体系。

第三,从整个培养过程来看,我们强调高校与企业的深度融合,实行“校内导师+企业导师”的双导师队伍联合培养。目前,我们已经组建了一支以“院士+总师”领衔的双导师队伍,规模超260人。校内导师主要负责指导研究生的课程学习、科研训练和学位论文相关工作;企业导师主要负责指导研究生科研实践、学位论文选题和工程实践等工作。

记者:卓越工程师后备人才的培养强调工程实践,所以学校将来如何安排学生的科研与实践的时间占比?

赵志钦:工程硕士学制3年,实行“1+1+X”交替培养机制。即研一在校内课程学习基础和专业知识,研二就到企业进行专业实践学习,研三再根据学生的研究进展和双方导师的意见,由学生选择继续在企业学习还是回校。

以此类推,工程博士学制4年,实行“1+2+X”交替培养机制,其中学生到企业进行专业实践学习的时间不低于2年;直博生学制5年,实行“2+2+X”交替培养机制,学生到企业进行专业实践学习的时间也不能低于2年。

课程阶段指导以校内导师为主,校外导师为辅;实践阶段指导以校外导师为主,校内导师为辅;双导师共同指导贯穿整个培养过程。

记者:目前,学院的生源构成有哪些?今年有招生计划吗?

赵志钦:学院瞄准优质生源,面向优秀应届本科推免生及企业骨干,单列专项指标开展招生。目前,电子科技大学国家卓越工程师学院共有工程硕博士384人(博士生141人、硕士生243人)。

记者: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国家卓越工程师学院开启了高等工程教育育人方式崭新的一页。未来,在人才培养方面,您认为学院将面临哪些方面的挑战?

赵志钦:最关键的还是在于校企双方的深度融合。人才的培养是方方面面的,高校和企业各有所长,如何将二者结合起来,发挥出最大的效果。从理念到实际操作,有一个磨合的过程。

比如论文选题,高校的导师可能觉得创新的内容合适,但企业的导师可能认为实践的内容更好,学生也会有自己的想法,这就需要三方来共同研讨。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