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链·新质生产力十城演义丨上海生物医药 做世界级产业集群的“造梦者”

2024-04-18 08:33:26来源:四川在线编辑:何勇

产业名片

上海市张江生物医药集群

经过30年的创新发展,上海生物医药产业规模从1993年的50亿元扩大到2023年的9337亿元,生物医药工业总产值从2019年的1319亿元增长到2023年的1860亿元,实现快速发展。当前,上海正朝着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生物医药创新高地和世界级生物医药产业集群稳步前行。

成链记

四川在线记者 陈碧红 王眉灵 文露敏 摄影 黄潇

黄浦江畔,明珠闪耀。祖冲之路、李时珍路、牛顿路……十余条以古今中外科学家命名的道路阡陌交错,勾勒出上海张江药谷的轮廓。

面朝大海,眺望世界,科学家们的创新基因在这里蓬勃延续。30多年间,张江一路追“新”,从曾经的樵村渔浦演变成今日中国生物医药产业的“领航者”。而今,又以世界级产业集群“造梦者”的姿态昂首进发。

这里的面貌,日新月异。上海生物医药产业规模从1993年的50亿元飙升到2023年的9337亿元,30年间产业整体规模提升近200倍。

这里的创新,分秒必争。2016年以来,上海一类创新药累计数量、三类创新医疗器械累计注册量分别占全国17%,全球新药、全国新药频现,全国五分之一的生物医药领域高水平科技人才在此集聚。

这里的生态,异常活跃。2023年底,上海已有30多家生物医药企业在科创板成功上市,总量占全国四分之一;全球药企和全球医疗器械两大领域前20强企业中,各有18家将中国总部或全球研发中心落户于此……

从国家级走向世界级,上海市张江生物医药集群为什么能?

俯瞰上海张江科学会堂。

技术追“新” 用速度制胜速度

从AI制药读懂产业进阶的“上海逻辑”

最近,关于AI制药的话题在上海张江生物医药领域十分火热。

浦东新区哈雷路上,全球首台由人工智能辅助决策的自动化机器人实验室模型,装置在英矽智能科技(上海)有限公司的展厅中央。这家AI制药赛道头部企业,最近创下了新纪录:成功研发用于治疗特发性肺纤维化的小分子候选药物,总研发时间不到18个月,资金投入仅260万美元,远低于传统方式的时间与投入。

生物医药行业长期以来面临“双十定律”,即需要耗时超过10年、10亿美元才有可能上市一款新药。但眼下,英矽智能利用AI技术辅助,让新药研发耗时从“年”到“月”,实现肉眼可见的降本增效。

英矽智能自主研发建设的自动化机器人实验室。受访者供图

AI制药并非是近几年才诞生的新概念,但随着人工智能和计算机技术的爆发式增长,近年来AI制药行业得到飞速发展,三年前上海迅速成立“张江AI新药研发联盟”,加速吸引一批药企加入这个创新“试验场”。数据显示,目前上海有34家企业涉及AI制药,共推进51个临床前研究和14个临床试验项目,在全国占比分别高达60%和47%。

英矽智能自主研发建设的自动化机器人实验室。受访者供图

为什么是现在突然爆发?英矽智能联合首席执行官兼首席科学官任峰认为,这既是形势使然,也是水到渠成的结果。

“从行业本身看,制药技术日新月异,竞争异常激烈,特别是仿制药赛道,如果推出产品的速度没有做到所在领域前十,就意味失去了市场。从技术储备看,上海的AI制药技术多年前就开始萌芽,现在正是收获期。”任峰透露,借助AI赋能,目前企业正同时进行30多条管线的自主研发,而自2014年公司成立以来,已累计获得5亿美元的销售额。

去年底,上海举行“2023张江AI智药论坛暨第三届AI研发创新论坛”期间,张江AI新药研发联盟再次迎来10家新成员。相关人士透露,上海已开展多次调研,正计划建立一个基于AI联盟具有标准化格式的公共临床数据库,并制定可行的数据分享行业标准,旨在打通科研院所、生物医药企业之间的数据通道,去更好地服务上海生物医药产业集群发展。

拥抱前沿技术,一路追“新”的上海,将更多的跨界融合带进产业生态:合成生物学、细胞治疗、脑机接口……一系列前沿科技领域,正携同引领上海加速打开新风口。

“上海生物医药产业经历7次迭代,每3—5年一次,总有新的形态在这片土壤上诞生。追求开放与技术创新,成就了现在的局面。”上海市生物医药行业协会会长傅大煦感慨。

过去三十年,上海生物医药产业的发展简史,如同演绎了一部上海版的《速度与激情》,用技术打败技术,用速度制胜速度。而每一次“提速”的到来,都意味着这个产业即将迎来又一场“进阶之旅”。

远眺上海张江科学会堂。

生态追“新” 打造“产业雨林”

是什么支撑了“莫德纳速度”?

在上海生物医药界,“莫德纳速度”广为流传:去年7月5日,全球制药巨头莫德纳在中国首个项目——美德纳中国研发生产总部项目签约落户上海。业内人士认为其对我国生物医药产业的迭代升级效应,将不亚于特斯拉对我国新能源汽车行业的提振作用。

该项目从战略签约到拿地开工,仅用3个多月时间,甚至比特斯拉落户上海的用时还少1个多月,再次刷新“上海速度”。

无疑, “莫德纳速度”体现出上海一流的国际营商环境,但吸引全球制药巨头重金投资上海的更关键因素,在于看得见的可观市场回报及长期稳定的发展预期。背后支撑这一切的,正是上海生物医药产业集群打造的“热带雨林”生态体系。

在上海美迪西生物医药股份有限公司总部,数千个生物医药临床前在研项目正同步进行试验。作为上海众多的研发公共服务平台之一,美迪西主要提供医药临床前新药研究全过程服务。目前该公司建设的研发实验室总面积高达8.46万平方米。

作为上海研发公共服务平台之一的美迪西,目前已为来自全球超2000家客户提供药物研发服务。

“从2015年至2023年底,平台已为来自全球超2000家客户提供药物研发服务,助力421件新药及仿制药项目在国内外获批进入临床。”在美迪西创始人、首席执行官陈春麟看来,搭建如此大规模的研发实验室,是基于市场的强大需求:上游的生物医药研发企业,不再需要斥巨资购买相关实验设备,只需采购性价比更高的合同研发外包服务,就能加速实现新药研发成果的孵化与转化。

弥补市场缺位、完善创新生态,像美迪西这样的大企业开放中心在上海已建成90家。这些具有资源共享特性的平台发挥联结作用,将数以千计的生物医药领域关联企业串联在一起。有企业开玩笑:上海药企之间,只需骑个自行车的时间,就能快速实现产业协作。

推动创新研发、加速成果转化,这是上海打造“产业雨林”生态体系的其中一个环节。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主任骆大进直言,2021年上海启动实施“张江研发+上海制造”战略,目标直指破解创新产品应用推广的短板。但生产制造需要空间,在寸土寸金的上海,“难题”破解了——“工业上楼”行动在上海全面铺开,意在打破土地资源的瓶颈限制,让“好项目不缺土地,好产业不缺空间”。

至此,一个以“研发+临床+制造+应用”构建的闭环产业生态圈加速在上海成型,协同推进产业集群发展。

但这并未结束。随着产业集群的拓展,在张江药谷里,高度密集的大型药企对人才、市场开始产生虹吸效应。为缓解小微企业和初创企业的压力,同时解决用地紧缺的问题,上海构建起以张江为引领的“1+5+X”产业空间格局。“1”即张江生物医药创新引领核心区,“5”则为五大产业制造区。“不同的区域定位不仅避免了同质化竞争,也能回拢高端制造业,防止产业空心化。”傅大煦说。

理念追“新” 抓创新策源制高点

加速从“中国新”到“全球新”

就在采访调研组抵达上海时,得到一个颇感意外的消息:上海生物医药产业集群的政府主抓部门,已于今年春节前从上海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调整为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这是为什么?

从多位当地行业领域资深专家和企业家口中,均得到类似的观点:生物医药作为技术高度密集型产业,当前随着新技术、新赛道不断涌现,产业发展更加聚焦重点领域的科技创新。再从产业本身看,生物医药属于短产业链,若从头到尾一体化管理、一个主责部门一抓到底,将更有利于整个产业的高效发展。

理念之变,带来的是发展模式、发展格局之变,加速推动从“中国新”到“全球新”。

今年2月,“2024上海生物医药产业国际化发展大会”举行现场,阿斯利康全球执行副总裁、国际业务及中国总裁王磊宣布:上海成为其第五大全球战略中心,并与上海市共同发布“上海生物医药创新企业2024合作出海计划”。

阿斯利康在上海打造第五大全球战略中心,图为阿斯利康无锡工厂鸟瞰。受访者供图

当前,中国已不仅成为阿斯利康全球第二大市场,其全球研发中国中心在一些疾病领域的药物研发,甚至已经开始引领全球。王磊透露,目前阿斯利康已从中国向全球70多个市场输送优质创新药。上海将积极助力阿斯利康,以“借船出海”的方式,带领更多上海本土药企加速开拓“一带一路”新兴市场和欧美日发达国家,持续推进上海生物医药的跨境合作交流。

初创企业同样也有瞄准全球化发展的路径。上海易慕峰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是一家致力于新型细胞治疗药物研发的初创企业。公司成立短短3年多时间里,已有两款产品获得中国和美国药监局的临床试验批准。该公司创始人孙敏敏坦言,公司每款新药的开发,从一开始就坚持国际国内两个市场同步开发,以最快速度实现市场的全球化开拓。

从“中国新”到“全球新”,上海更从制度上强力推进:2021年,上海出台国内首个生物医药地方立法,推动实施包括开展“两头在外”高端医疗设备的保税维修、建立国际职业资格证书认可制度等与国际市场、国际规则更相适应的内容,以期通过立法条款的具体细化和实施,全面营造全球一流的生物医药产业营商环境。

2023年,上海创新药领域迎来“出海元年”:不仅出海成功的数量前所未有,而且从小分子化药到大分子生物药、从欧盟到美国都有里程碑式突破,出海已由“可选项”变为“必选项”。

这个春天,距离张江药谷西南方15公里处的上海迪士尼乐园,来自全球的游客尽情徜徉在“造梦者”的童话世界中。同样在这片土地上,上海市张江生物医药集群犹如又一个“造梦者”朝着世界级目标奔跑而去。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