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文化思想的道理学理哲理

2024-05-16 14:58:40来源:四川在线编辑:高云君

胡建  马文涛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大力推进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理论创新、实践创新,不断深化对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规律的认识,深入分析和回答了新时代宣传思想文化建设领域的重大问题,提出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形成了习近平文化思想。新征程上,我们要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文化思想的道理、学理和哲理,把建设中华民族现代化文明摆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突出位置,为推进人类文明交流互鉴、世界文化和合共生作出中国贡献。

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深刻道理

习近平文化思想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它紧紧围绕“新时代建设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怎样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这一理论主题,形成了一个内涵丰富、思想深刻的科学体系,既阐释了新时代文化建设的时代课题和根本要求,又明确了新时代推动文化建设的实践方案。

文化强国是新时代文化建设的时代课题。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建设文化强国,是新时代文化建设的使命任务。党的十九大围绕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这个重大时代课题,对我国现代化建设作出两个阶段两步走的战略安排。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了建成文化强国的时间表和路线图,明确了到2035年建成文化强国。习近平文化思想着眼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集中、系统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为什么要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等一系列重大课题,充分体现了文化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中不可替代的思想引领和精神支撑作用。

“第二个结合”是新时代文化建设的根本要求。马克思主义理论不是教条,而是行动指南,必须随着实践的变化而发展。历史和实践深刻证明,推进党的文化事业,必须坚守马克思主义之“魂”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根”。魂没有根就不能落地生根,根没有魂就不能枝繁叶茂。习近平文化思想准确把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在关联性和契合性,不断推动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互生发、相互成就,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思想精髓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让马克思主义成为中国的,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现代的。

“七个着力”是新时代文化建设的实践方案。习近平总书记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明确提出“七个着力”的重大要求,即着力加强党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领导,着力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着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着力提升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着力赓续中华文脉、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着力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繁荣发展,着力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促进文明交流互鉴。“七个着力”充分彰显了习近平文化思想明体达用、体用贯通的鲜明特点,既有宏观层面的整体指导,又有具体层面的实践路径,对于书写新时代宣传思想文化事业新篇章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深厚学理

习近平文化思想蕴含着深厚的学理,在梳理分析“体”与“用”、“古”与“今”、“根”与“魂”、“内”与“外”等关系的过程中,深刻阐明了习近平文化思想形成发展的理论根基和实践逻辑。

对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的运用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在文化领域的集中展开和体现,深刻揭示了文化的生产力属性、意识形态属性和阶级属性。习近平文化思想明确回答了新时代中国特色主义文化应该坚持的发展道路、方法原则和目标导向等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在本质上继承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共产主义及社会主义文化的本质、功能、内涵等方面的认识,深化了中国共产党对文化建设规律和文明发展规律的认识,体现出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在理论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上的创新,极大充实了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的内涵。

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和精华所在,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塑造了中华文明的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与和平性等突出特性。习近平文化思想深深扎根于中华文明,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价值内涵,进一步激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机与活力,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治国理政的实践中不断焕发时代生机。着眼新时代,习近平文化思想不仅夯实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和坚定文化自信的历史根基,为新时代新征程上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更加深厚的文化滋养,也向世界充分彰显了中国精神、中国情怀和中国魅力。

对党领导新时代文化建设伟大实践的理论总结。习近平文化思想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探索文化建设的智慧结晶。从世情看,国际多元文化碰撞交融,世界文明迫切需要交流对话。从国情看,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对文化强国建设提出了新要求。从党情看,意识形态领域存在不少挑战,迫切需要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立足新时代的多重挑战和机遇,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文化建设置于更高的战略地位,先后提出“九个坚持”“十四个强调”“七个着力”等一系列重要论断和要求,推动新时代文化建设取得许多重大成就,不断推动我们党在新时代新征程的文化建设中开辟理论创新的新境界。

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深邃哲理

习近平文化思想是一个系统完整、逻辑严密、内涵丰富、博大精深的科学体系,蕴含着丰富的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是关于新时代文化建设的认识论、价值论和方法论。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这一概念,是对中国共产党所肩负的文化使命的新认识,是对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的原创性贡献。从历史的视角看,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在传统文明基础上经过创新性发展的中华文明,深深扎根于百万年的人类史、一万年的文化史、五千多年的文明史。从现代化的视角看,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在中国式现代化实践基础上所形成的现代文明,塑造着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样态和文明形态,推动中国式现代化高质量发展。从未来的视角看,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不同于西方以物为核心的人类文明新形态,是对人类发展难题的成功破解、对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贡献。

坚持人民至上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宝贵历史经验,人民性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鲜明特质。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把人民满意不满意作为检验艺术的最高标准,创作更多满足人民文化需求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的优秀作品。”习近平文化思想始终坚持人民立场这一党的根本政治立场,准确把握人民对美好文化生活的需要,始终将人民作为文化建设的主体力量,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着力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不仅让人民群众享有更加充实、更为丰富、更高质量的精神文化生活,也提高了人民的思想觉悟、道德水准、文明素养以及全社会文明程度。

习近平文化思想明确了新的历史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方法论层面的具体原则。一是要坚定文化自信,实现精神上的独立自主,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以文化自信增强文化认同,以历史自信增强历史主动,以高度的文化主体性铸造中华文明新的文化生命体。二是要秉持开放包容,积极主动地学习借鉴人类创造的一切优秀文明成果,促进外来文化本土化,推动不同文化之间和合共生、繁荣发展。三是要坚持守正创新,坚持“两个结合”的根本要求,坚持中国共产党的文化领导权和中华民族的文化主体性,不断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提供新思路、新话语、新机制、新形式,以守正创新的正气和锐气,赓续中华民族历史文脉、谱写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华章。

(作者单位:西南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西华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建党百年中国共产党政治认同建设的历程与经验研究”(21XKS002)的阶段性成果)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