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善款捐助青川大学生 增附加条件 每年做10次义工

2016-08-25 06:15:54来源:四川日报编辑:顾强记者:张明海

本报讯(记者 张明海)8月24日,青川县100多名大学新生及在校生参加了一场特别的捐赠仪式——每人获赠5000元的爱心捐赠。其特别之处在于,在接受捐赠前,每个同学都签下了一纸协议,作为接受捐赠的附加条件:每人必须一年做满20小时或10次义工。

有条件捐赠是否合理合法

今年从青川中学毕业的罗小华考上了长江大学计算机专业。他的父亲患病丧失劳动能力,为治病家里花光了所有的积蓄。“但是,不读书又怎么办呢?希望读完大学、学到知识技能,尽快改变家庭的贫困状况。”罗小华说。

在现场,罗小华和其他99名同学一起毫不犹豫地在协议上签下了自己的名字。“利用寒暑假参加志愿者活动等公益事业,是爱心的传递,本身也是参与社会实践的过程。”在农村长大的罗小华表示,对于协议本身自己也非常支持,并不抗拒这一捐赠之外的“特殊要求”。“农村孩子,最不缺的就是力气,怕什么?”

为什么要求签订这样一个协议?捐赠企业中天建设集团西南公司办公室主任闫海超介绍,从2013年开始,该公司每年拿出50万元,捐助青川100名大学生。“之前一直是无条件捐赠。今年与青川县教育局一起商量后,觉得有必要增加这个附加条件,目的是想通过这一形式,让学生更多的回馈社会。”

这一协议是否合理合法呢?

“从倡导良好的社会道德风尚角度来讲,企业和地方教育局的初衷值得肯定。”上海市锦天城(成都)律师事务所资深律师赖刚表示,这种附条件的赠与行为符合法律规定。但是,从操作层面来讲,如何确保得到良好执行值得商榷。

如何确保协议得到执行

“我们强调是自愿签订,不存在强迫的性质。”青川县教育局学生资助中心主任左万雪表示,但是只要签订协议,就要监督执行。

如何保证协议的顺利实施?

作为协议第三方的监督机构,青川县教育局会为每个学生制定一个“公益档案”。“每半年要对学生执行情况进行统一登记。统计时,学生需要提交参加公益活动照片、活动单位证明、单位联系方式等相关材料。这些材料,我们会整理并寄到企业以及学生就读学校。”左万雪说。

如果学生不执行,怎么办?“尽管是正式签订的协议,但更多的还是倡导性质。”左万雪介绍,对于不执行或者执行不好的学生,并没有强迫措施,只能多与其沟通、督促。

此外,闫海超透露,每年受捐助的100个学生中,都有一部分名额属于在校大学生,而且可以重复接受捐赠。

这部分在校生受捐赠名额,除了家庭状况、成绩状况之外,学生的公益档案也将作为重要的参考依据。“公益做得多做得好,我们将优先考虑继续捐助,没有执行或者执行不好的,继续接受捐助就要受到影响。”左万雪说。“对于协议执行得好的学生,我们还会每年额外拿出一部分钱出来,定期对其进行奖励。”闫海超说,鼓励比“惩罚”更有效。

编后

担得起责任才承得起希望

必须要为这样一纸协议拍手叫好。

正如捐助方所说,协议其实没有任何强制措施,但它却给郑重签下自己名字的受捐学生一个强烈的心理暗示:只有付出才会有回报。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爱心捐助涌向寒门学子,但受捐学生和捐助事件本身究竟给这个社会带来了怎样的积极影响,仍值得观察。家庭困难值得帮助与扶持,但绝不是无条件接受爱心的理由。今天的大学生,是明天的社会栋梁,担得起责任才承得起希望。与其说是一纸协议,不如说这是寄予厚望:用做公益回报社会,将爱心传递下去,给社会注入更多的正能量,让爱心的涓涓细流汇聚成江河。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