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山马边彝家小伙的草根电影梦

2015-03-30 05:53:23来源:四川日报编辑:顾强记者:肖雨杨

曲别拉果(右三)和他的剧组正在拍摄自己的第四部作品。


  曲别拉果剧组尽管很草根,但“片场”的拍摄却一丝不苟。

       第一次演电影的苏坝乡村民曲别阿欣(中)面对镜头十分害羞,曲别拉果(右)中断拍摄为她打气。

村民到剧组来试镜应聘。


       为了赶进度,曲别拉果熬了一个通宵进行影片后期编辑,让他感觉有点撑不住。

  3月17日,乐山市马边彝族自治县苏坝乡场镇上,一部微电影正在老乡们的围观中有条不紊地拍摄。这是一支业余创作小团队:工作人员都是电影爱好者,演员是来自当地的彝族村民,剧情也浸润着浓厚的彝族民俗文化特色。

  虽然是业余创作,整个拍摄过程却一丝不苟。24岁的彝族小伙子曲别拉果,身兼导演和摄影两大重任,对细节抠得很严,只要没达到剧本要求,他就会要求重演,还不时亲身示范。参加过演出的村民吉日布日说,最多的时候,一个镜头重演了十多遍,“一场戏下来大家都累得够呛。”

  曲别拉果是土生土长的马边人,用电影来展现彝族文化,反映家乡的生活和故事是他的梦想。2012年退伍回乡后,他在苏坝乡开了一家影楼。初步的资金积累,加上有担任广播站播音员、参与电视台后期制作的经历,让他的电影梦越发炽热。2013年3月,曲别拉果邀约了几名热爱电影的好朋友,尝试着拍摄微电影。由于朋友们全是门外汉,曲别拉果一人身兼编剧、导演、摄像、剪辑等数职。

  为了确保影片原汁原味地展现民族风情,曲别拉果坚持用当地的彝族老乡当演员。他四处托朋友推荐有演出经验的老乡。没有合适的,他就到附近的村里张贴海报,征集有兴趣的村民报名参加,通过“试镜”、“海选”最终确定演员班子。实在找不到,就让团队成员顶上。历经4个多月,第一部微电影作品《孤单城市》创作完成。这部彝族影片讲述了一对兄妹的励志故事,在亲友和乡邻间传看下来,赢得不少赞誉,也激发了曲别拉果继续坚持的勇气。

  在随后的2年时间里,曲别拉果又陆续拍摄完成了两部微电影,他的团队也从当初的6人扩大到近30人,灯光师、场记、道具师、化妆师等一应俱全。曲别拉果还特别引进了一名彝文翻译,负责将影片中的彝语翻译成汉语,在影片中添加汉语字幕。目前正在拍摄的是曲别拉果的第四部微电影作品《微烛》。这一次,他希望得到更多人的关注和认可:“希望将来能够公开上映,让更多的乡亲都看到我的作品。”

本报记者 肖雨杨 摄影报道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