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在乡村的黑板上书写着梦想--记仁寿县凤陵乡第二小学教师夏维玉

2016-09-09 14:39:52来源:四川在线眉山频道编辑:彭焘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教师是一个平凡而又高尚的职业,他们用自己的一生浇灌培育着祖国的花朵,三尺讲台是他们终身的岗位,他们用无私和大爱教育出一批批优秀的人才。

  金秋九月,校园书香,转眼就迎来了“教师节”。师者,传道授业解惑者也,老师总是那个辛苦付出,帮助我们在学业上解决难题的人。在这个特殊的节日,四川在线眉山频道将专题报道眉山教育一线的优秀教师,倾听他们的故事。

  四川在线眉山频道讯(特约记者 郭成钧)他叫夏维玉,今年59岁了,在乡村的三尺讲台上,走过了40个春秋。想当初,高中毕业的他,回到农村后,带着激情,带着梦想,参加了县教育局组织的“农村教师招考”,从此成为一名光荣的农村特岗老师,5年后又入了党,在家乡乡村的三尺讲台上,虽说没有什么惊天地泣鬼神的壮举,但是收获着快乐和幸福,在乡村的黑板上,抒写着他青春和梦想!好几十本“优秀共产党员”、“优秀教师”的荣誉证书就是最好的证明。

  2000年9月,因乡镇区域变化,他从原骑虎乡九龙小学调到了现在的凤陵乡第二小学。还记得那天下着雨,他背着行囊,来到新教的学校——凤陵乡第二小学。这是全县最偏远,交通最闭塞的一个小学。从此,在原老家教了20多年的他,又在这个美丽的地方开始新的资教生涯。

  当时的学校的条件不是很好,教育基础设施比较滞后,更重要的是远离乡上,看病、买个生活日用品都不方便,饮水污染也严重。因此,除本地教师外,不少外地年轻人教师都不安心在那里工作,生源也一年比一年少,但他一至在那里坚持下来了。几年后,学校整体调整到原凤陵乡玉河村校,但这里没有田径场,没有办公条件,二十多个老师挤在一间石头墙壁拥挤而简陋的、房顶上到处是洞洞眼眼的瓦房屋子里办公,没有齐全的实验器材,没有整齐漂亮的课桌椅,也只有6间石头墙壁瓦房顶而又狭窄的教室。由于玉河村校没有住宿,老师们每天要从原老校骑摩托车到玉河村校上课,下午放学后再回老校,在那几年经历了风吹雨打和日晒雨淋的苦难。不过校园很干净,孩子们很可爱,很热情。但是与其他教师一样,拥有中老年人的激情,每天穿梭在住宿和学校的之间,活跃在神圣的三尺讲台,挥洒着我们幸福快乐的汗水,成为学校最美丽的风景线。

  从每年开学的第一天起,他就登上了讲台,紧张,激动,兴奋……

  现在这所学校这个学期还有6个年级6个班119名学生和18名教师。大部分学生都是留守儿童,爸爸妈妈外出打工,跟着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生活。由于成长的过程中缺少父母的关注和呵护,由于爷爷奶奶辈教育观念的淡薄或是对孙子的溺爱,让这些孩子们心理发展异常,厌学情绪严重,价值观,人生观出现了偏离,所以他在教学中我特别关注这些学生。记得401班的一个男同学,在几次作业批改中,发现不是作业没有完成就是字很潦草,态度及不端正,于是他在作业本的后面批注了“认真”的字眼。后来在一节思品课上,又发现他的作业还是很糟糕,就连他站在他旁边都没有改正。当时夏老师就说了他两句,虽然他没有顶嘴,但是有故意乱写。夏维玉当时一股怒火冲了上来,但细想我不能这样,压住了怒火,把他叫到他的办公室,进行教导。经了解,他是一名留守儿童,父母常年在外打工几年不回家看他一次,使他产生了厌学贪玩的情绪,形成了孤僻的性格。对于这样的孩子,过多的不是批评和责骂,而是耐心的引导,亲切的关心和爱护,鼓励他好好学习,其实他很聪明,只是没有引入正道,后来在夏维玉老师的关心下,慢慢的有所改变,成绩有很大的提高,小学毕业考试很优异!

  还记得“六一”儿童节的欢歌笑语,在简易的操场上,通过老师们的努力,用木板搭建了简易的舞台,给这里的乡亲们呈现了一台精彩的庆祝会,孩子们在歌声中陶醉,孩子们更是用家中的锅碗瓢盆演奏了一首优美的曲调,就是山里孩子们的童趣。夏维玉老师和全体教师被深深的感动着。

  还有很多很多的故事,在他的脑海,在他的心中……

  夏老师明年就要退休了。俗话说,铁打的学校,流水的师生。这几年随着办学条件的改善,特别是国家对边远教师在政策上的各种优惠,愿意到山区学校教书的年轻教师也越来越多了,他所在的学校还出现了从爷爷到孙子都在这里任教的动人事迹。或许因为他也是凤陵人,对这片热土的热爱,所以毅然选择坚持在家乡资教,或许因为他是从农村出来的教师,对农村的孩子有种特殊的情感,或许因为他生在长在农村,适应习惯农村的艰苦生活,或许是对教育事业的热爱,他从来不后悔当初的选择,坚信自己一定会坚持永久的扎根基层。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