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鲜 绵阳市上微信平台抢农活干

2015-11-09 06:05:54来源:四川日报编辑:顾强记者:祖明远

这个劳动力互助信用社为农村留守老人解困——

“帮忙起五亩红薯”、“10亩油菜请人除草”……11月4日吃过早饭,绵阳市涪城区石洞乡戴家林村村民米莉打开手机微信,点开石洞乡公众号,仔细端详起来。不忙的时候,浏览一下石洞乡劳动力互助信用社的任务发布平台,是她最近半年来养成的新习惯。

对比了各个任务后,米莉根据空闲时间安排,选中了11月8日帮同村崔婆婆收红薯的任务。作为义务劳动的回报,米莉将获得1个爱心积分。以后如果她有需要帮助的时候,同样可以用积分发布任务。“有点类似于城市里的志愿者时间银行,不过我们的需求主要集中在农活上面,更贴近农村生活。”石洞乡副乡长陈柯伊说。

□张伟 陈正本报记者 祖明远

微信对接:

助困还能赚积分

石洞乡总人口不过1万多人,而常年在外的青壮年超过4000多人。农忙时,家境尚可的留守老人可以雇人帮忙,一些条件困难的老人则只能硬撑着身体劳作。针对这种情况,石洞乡发起了劳动力互助信用社,希望借助积分的形式,来传递爱心善举。“简单地说,就是帮助别人做好事,可以获得一定积分,而需要别人帮忙时,可以消耗积分来发布任务,这就叫做闲时攒来急时用。”陈柯伊这样解释。

为了让更多的人看到任务,信用社借助石洞乡的微信公众号,搭建了一个互动平台。需要帮助时,会员可以向村里服务站管理员提交申请,再由管理员发布到平台上。每位登录到公众号的用户都可以看到任务的具体内容,如果有意对接,只需点击“领取”按钮即可。任务中还留下了发布者的联系电话,可以提前沟通。

完成任务后,会员还要到村里的服务站去,由管理员帮忙把最新的积分情况录入到“爱心存折”上——每位会员都有一个小本子,记录着每笔爱心积分的存入和支取,被村民形象地称为“爱心存折”。

经过5个月的发展,信用社已从最初的两个试点村,推广到全乡8个村、社区,成员也超过300人,累积完成任务超过30件,任务以做农活为主,绝大多数由留守老人发布。

协调供需:

没法出力也可捐物资

但试行过程中,信用社也遇到一些问题,比如任务完成情况难以监管、任务供需不平衡等。根据后台统计,300多位会员中,绝大多数是上了年纪的留守老人,一般只发布需求任务,而青壮年会员只是一小部分,不时会出现任务无人认领的情况。

为了协调督促任务的完成情况,信用社启用了管理员制度——在每个村上建立一个服务站,由熟悉智能手机的村干部担任管理员。他们一方面帮助不会用微信的村民发布任务,同时也要对任务进行把关审核。“一般来说,发布者家庭应该比较困难,任务也应该是通过义务劳动可以解决的。”三清观村管理员申红说。同时,如果在2天内没有人领取任务,管理员还可以根据同村会员的情况,指派人来帮忙。

三清观村张世荣夫妇都已年过六旬,且长期患病,唯一的一个女儿远在外地务工。今年8月,张世荣发布了收花生的任务,在申红的协调下,很快就找到6位村民上门帮忙,只用了半天时间就收好了花生,张世荣支出的仅是12分积分。

此外,为了让留守老人有足够的积分可用,信用社也在拓展新的渠道。子女返乡时,可以代替父母完成任务赚积分,也可以捐赠米面粮油等物资,充实村上的“爱心银行”,而积分比较多的青壮年,也可以用积分兑换物品。“这样可以避免陷入‘光付出没回报’或者‘光回报没付出’的死胡同。”陈柯伊说。

拓展平台:

不只是帮助做农活

经过5个月的发展,信用社里会员已经不再局限于石洞乡农民。更多的社会力量也参与其中,试图提供新的帮助。

泡桐树村村民李其友养了一些土鸡、土鸭,但是他进城售卖不太方便,因此试着发布了一条“代卖”任务,很快这条任务被4名大学生村官接下来了。原来,他们成立了一个淘宝小店,专门售卖农产品,正好免费帮李其友代卖。每次代卖收取1个积分的报酬,如今已经卖出了10多只土鸡土鸭,最远一单卖到了雅安市。

受此启发,陈柯伊将信用社视为一个爱心对接平台,正在积极争取更多志愿团队的帮助。

在她的计划中,未来,当会员越来越多的时候,可以针对不同的帮助群体提供个性化的帮扶。比如,借助高校志愿者团体,可以为留守老人、儿童提供文化娱乐、心理疏导等服务;而如果对接上有实力的企业家,可以向劳动力缺失家庭、敬老院提供生产、生活用品;甚至还可以找到种粮或养殖大户,给大家提供生产技术指导服务。“不仅仅是劳动力互助,而是生产生活的全方面互助。”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