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速工地发掘两大崖墓群 佐证1600年前制陶业

2018-06-19 06:31:11来源:成都商报编辑:陈乐

九绵高速江油段正在施工,一个月前,工地惊现两个东汉至南北朝时期的崖墓群。成都商报记者昨日获悉,经过省、市考古部门组成的联合考古队一个多月的发掘清理,已出土陶俑、陶罐、陶房、陶壶等随葬品,还发现四周有精美花纹的扁形汉砖和摇钱树的底座,以及铜簪、五铢钱等金属文物,近日更是出土了陶瓷碗(上图)和碎片。专家表示,这可以佐证四川江油地区早在1600年前制陶业已相当发达,制陶水平已走在全国前列。

出土灰陶男侍俑和五铢钱

5月上旬,九绵高速江油区间某施工段施工时发现一个非常深的大窟窿,江油市文物管理所考古人员闻讯后奔赴现场,经初步勘查,怀疑可能为古代崖墓群,于是及时上报。而后,由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绵阳博物馆、绵阳市考古研究所、江油市文物管理所组成的联合考古队,对疑似崖墓群进行“会诊”,最终确认为距今1500年至2000年左右的东汉至南北朝时期的崖墓,有大小40余孔,形成了两大崖墓群。

5月12日,抢救性发掘工作正式启动。5月24日开始进行考古挖掘。据介绍,崖墓所在山崖是干燥的沉积岩,质地疏松,易于挖掘,所以形成了崖墓群。这些崖墓都由墓室 、墓门、墓道三部分构成。截至目前,清理了其中三座崖墓。其中3号崖墓保存最完好,进深为5米,高1.9米,宽2.2米,最里面还有一个小龛,应是放灯盏的地方。当天下午,在8号崖墓发掘中,考古人员挖出一只完好的灰陶男侍俑。该俑高33厘米,身穿汉服,头戴巾帻,神态安详,栩栩如生。在挖掘过程中,还不时发现一些铜钱,有的铜钱上可以依稀看到篆书“五”、“铢”两字。据了解,“五铢钱”是汉代到魏晋南北朝广泛使用的官方铸造货币。

发现龟状石 墓主或是奇石爱好者

6月3日,联合考古队在17号崖墓中发现一只完好的四耳青瓷罐之后,又意外出土一块乌龟状奇石。这块石头长63.9厘米,宽41.3厘米,高52.5厘米,表面光滑,整体形状酷似乌龟,还可以分辨出龟壳、龟纹。

专家介绍,发现古墓的地方都是粘性红土,根本没有石头。考古人员向云飞推测,墓主可能是一位奇石爱好者,所以才会用奇石当随葬品;不过,根据民间古老习俗,这块“乌龟石”也可能是跟随棺椁一起下葬,用来镇墓驱邪。

江油市文物管理所工作人员冯波介绍,在清理崖墓过程中,已出土一批陶俑、陶罐、陶壶、陶瓶、陶仓、陶灯、陶盏等随葬品,还发现四周有精美花纹的扁形汉砖和摇钱树的底座,以及铜簪、五铢钱等金属文物。考古专家介绍,汉代、三国、魏晋、南北朝时期,崖墓是四川盆地周边最普遍的安葬形式。那时的人们认为死是另一种生,所以在下葬时会放很多随葬品,让亡灵到另一个世界使用。而这两大崖墓群的主人应该都是平民百姓,因为出土随葬品多为陶器,而且以质软的灰陶为主。这些陶器因年代久远,大多是残件。

出土陶瓷碗 佐证当时先进制陶水平

6月11日,考古队在对27号崖墓进行发掘时,一个比较完好的东晋末年至南北朝初期的陶瓷碗慢慢显露真容,随后考古队员挖出几块陶瓷碎片。“经过细细辨认,我们发现这些陶瓷片的烧制工艺已超过东晋以前的陶器,但又显得较粗糙,可以推断属于陶与瓷的过渡产品。”

据《江油县志》记载,1987年,在江油九岭、方水两个乡镇境内,发现了两个窑区。经发掘,出土盘口壶、高脚杯、卷足碗、卷足盘、青瓷盏等各种器物标本数千件。专家推断,这两个窑区经历了南北朝、隋、唐数百年,以隋唐为鼎盛时期。所出土的瓷器工艺成熟、做工精良、美轮美奂,且具有一定的生产规模。“这次出土的陶瓷碗和碎片,可以说是30多年前出土的那批精美瓷器的‘始祖’,可以佐证江油地区早在1600年前制陶业已相当发达,制陶水平已走在全国前列。”考古人员说。

据了解,这是绵阳江油境内首次对崖墓群进行大规模抢救性发掘,对于研究江油、绵阳乃至川西北历史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青花 成都商报记者 汤小均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