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中县高楼镇巧绣“花式”致富图

2017-05-26 06:30:01来源:华西都市报编辑:顾强记者:徐庆

中央精准扶贫工作启动以来,内江资中县高楼镇依托特色产业穿针,集体经济引线,探索出了“插花式”贫困地区产业长效脱贫机制,实现了由传统农业贫困乡镇向特色产业乡镇的华丽转身。

引进杂柑成特色 开展产业扶贫项目

历史上的高楼镇,农业基础设施薄弱,农村交通状况极差,农民种植传统,还得靠天吃饭,当地许多青壮年都在外地打工。

2014年精准扶贫工作中识别了雨台、古罗、三岔、共家、二丰等5个省级贫困村,贫困人口546户1534人。扶贫对象劳动力少、文化程度低、病患残疾多,贫困村基础条件差、村集体经济薄弱等特点是困扰当地政府和群众脱贫致富的一道难题。

为破解这一难题,高楼镇政府下苦功、用巧劲,依托特色优势产业,用“绣花”精神探索出了“插花式”贫困的新路子。早在2004年,高楼镇就引进了杂柑“不知火”,经过10多年的发展壮大,到2016年底,全镇种植面积达1.8万亩,土地净产值提高到15000元/亩以上,年产值6000余万元,“不知火”逐步取代了传统种植业,成为了镇主导农产业,高楼镇的不知火与丹棱、浦江并称四川三大不知火产业基地。

精准扶贫工作开展以来,镇党委充分利用“不知火”这一产业优势,助推脱贫攻坚,在雨台等5个贫困村按照“不拘一格、因地制宜、全盘布局、连片发展”的工作思路,采取“专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的产业发展模式,走现代农业专业化、标准化道路,有效促进“不知火”产业扶贫项目的连片打造和规模发展。2015年至今,镇5个贫困村共新发展了不知火2200余亩,其中贫困户600余亩。

完善基础设施 发展村集体经济

产业扶贫方向有了,摆在镇党委政府面前的又是新的问题,如何破解贫困户思想上“不愿种”、技术上“如何种”、销售上“如何卖”这三大难题。

贫困村许多干部群众思想滞后,不理解调整产业结构的好处,不理解为什么要发展不知火,镇党委政府从解放思想上下功夫,带领镇、村干部到成都等地考查学习,解放了干部群众的思想观念,打消了干部群众思想上的顾虑,通过村、社党员干部示范种植,打破了产业扶贫的瓶颈。如今,雨台村种植面积超过1000亩,全村几乎每家每户都在种植,其中百亩以上的种植大户2户,去年仅销售果子一项就达500多万元。

产业扶贫项目发展起来了,基础设施建设还得跟上。当地镇党委积极谋划,打捆项目资金,进一步加强了贫困村基础设施建设。2016年,在雨台村建成通村(社)公路8.9公里,便民水泥路6.7公里,彻底解决了村民通行难的问题。突出政策兜底,全镇完成扶贫对象D级危房改建77户,全力落实低保、医疗等政策兜底措施。

发展村集体经济是贫困村摘帽的关键之举,高楼镇结合现有资源,在雨台村建成了“果蔬配送中心”,在三岔村扩建了“寄养兔场”。采取“专项扶贫资金入股+业主(合作社)合作经营+贫困户保底分红”的发展模式,村两委将取得定额资金+不低于6%的利润分红,再将集体收益的80%平均量化给全村贫困户,保证贫困户保底分红,实现村集体资产增收和减贫目标。 华西城市读本记者徐庆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