蜂蜜大丰收 合作社长为啥却发愁

2017-11-16 06:50:01来源:四川日报编辑:顾强王代强

  投入10万元养蜂,带动20多户村民——

  □本报记者 王代强

  “李总啊,我的蜂糖在屋里一直搁起,你看咋个办?”11月7日上午,攀枝花市仁和区太平乡蜜蜂养殖大户李兴云又接到一名养殖户的“催收”电话。

  养殖户着急,李兴云内心也同样“像猫儿爪爪在抓一样”。

  李兴云在太平乡成立的养蜂合作社,与当地20多家养殖户签了收购协议并承诺合作社帮助销售蜂蜜,有多少收多少。而现在问题,就恰恰出在了销路上——产量太高,找不到销路了。

  “现在每天上百个电话打来喊我收蜂蜜,可又找不到销路,愁到瞌睡都睡不着哟。”李兴云诉苦说。

  投资10万多元改行养蜂

  李兴云不喜欢别人喊他“李总”。“我就是个普通的养蜂人。”部分头发已白,脸有些红,李兴云的打扮经常是这样:黑色汗衫外套着黑色外套,着黑西裤、平底鞋,腰间挂一串钥匙。

  太平乡土生土长的李兴云,之前开了家餐馆,生意一直不错,年纯收入有10万元。2016年,他在电视上看到云南有人通过养蜂发了大财,十分心动,于是自己也跃跃欲试。

  为了避免头脑发热,李兴云还做了“市场调查”。

  一方面,太平乡山好,生态好,海拔1600米至1700米,十分适合养蜂。

  另一方面,李兴云还分析了市场前景:“马蜂蜂蛹炸着吃,1斤可卖80元至100元;成年马蜂可以泡药酒,能卖160元/斤;蜜蜂可以酿蜂蜜,特别是野生蜂蜜,非常珍贵;蜂蜡是制作口红的主要原料。”

  去年5月,在专门学习了养蜂技术后,李兴云投入10万多元,建起了两个50多平方米的大棚和180平方米的彩钢棚,购买了筑巢室等养蜂设施设备,先试养了100窝(大概1万只)马蜂、蜜蜂。

  蜂蜜大丰收却遇销售难

  李兴云终于改行养起了蜂。他不满足于自身一家做,于2016年12月成立了一家合作社,20多户村民成为合作社成员。合作社与成员协议约定,合作社收购所有社员的蜂蜜,社员严格按照技术标准操作,保证蜂蜜质量。

  随着合作社推广养殖技术,蜂蜜产量节节攀升。到目前,该合作社成员遍布太平乡5个村,大坝村、仙峰村主要养马蜂,江边村等几个村养蜜蜂。有的社员投入也达到10万元以上。

  今年9月开始,陆续有社员联系李兴云让他收购蜂蜜,这让他喜出望外。李兴云刚开始非常开心,通过熟人顺利卖掉蜂蜜。但后来,蜂蜜产量大大超出了李兴云当初的预估。“本以为总共就收几百斤,没想到现在就已经收了2000多斤,估计收完一共有6000斤。”李兴云说。

  “联系不到销路,资金周转不过来,要亏惨。”这段时间,李兴云一听到手机铃声就紧张,“脑壳都抠烂了”,在网上、电视上打了不少广告,投了不少钱,结果也只是卖了300多斤。

  四处求助为蜂蜜找“婆家”

  情急之下,李兴云向太平乡党委书记陈元才等人求助。

  陈元才又联系到仁和区服务业发展局。10月20日,仁和区服务业发展局相关负责人带领善果农业等企业来到太平乡江边村、大坝村对合作社进行了实地考察,找原因、找方法、谋销路。

  经过分析,蜂蜜滞销的原因有二:一方面是商品的商标还没拿到,无法在超市等渠道流通;另一方面是没有取得市场信任,好质量没有取得好效益。

  得到“点拨”,李兴云这几天正在联系成都一家检测机构,希望通过他们拿到一份权威检测报告,证明合作社野生蜂蜜的品质高。

  另一方面,仁和区服务业发展局和太平乡也在积极想办法。“成都一家电商平台经理这两周内将会过来实地查看。”11月7日,李兴云收到了仁和区服务业发展局副局长曾良秀发来的微信消息,心里踏实了许多。

  采访中,李兴云带记者看了他专门腾出来摆放蜂蜜的屋子——屋子里摆着10个比膝高、比腰粗的酒坛子,其中4个装满了蜂蜜,上面盖着红布,坛身贴着标签,注明来源、重量、甜度。

  “这就像我深闺待嫁的女儿。”对于养蜂,李兴云仍然一直充满期待。

  主编走笔

  李兴云需要补上的一课

  □张彧希

  这是一个和以往大多数农民创业故事不太一样的主角——满怀创业激情的李兴云,没想到自己的创业之路并不是“一马平川”,而是“荆棘密布”。

  其实,像李兴云这样遭遇坎坷的农民创业者,在农村并不是少数。之前,他们并没有太多地被暴露于聚光灯下,仿佛让人忽略了这样一个事实:农业作为基础产业,由于生产过程存在特殊性等原因,面临许多风险,是典型的风险产业。

  典型的农业创业风险,包括自然风险、技术风险、市场风险等。这些风险威胁着农业生产的正常发展和农民收入。而且,通常这些农业风险难以预测。

  蜂蜜生产出来了,却卖不出去,这显然属于市场风险。一方面,来自市场的不确定性是农民需要面对的一个常见风险,特别是这些年,每年都有各地的农产品烂在地里、农民哭诉求助的新闻;另一方面,作为生产经营者的李兴云,由于本身市场知识的欠缺、对市场研判的失误,也难辞其咎。

  还好,李兴云并没有放弃,他积极想办法、找原因、谋出路。在解决难题的过程中,一些有借鉴性的思路也浮出水面:比如,对现在的农产品来说,本地市场不一定是你的市场,现在农产品通过“触网”,都是买全国、卖全国,买全球、卖全球;此外,如何提高自身产品的附加值,让产品贴上“金标签”,让好质量取得市场信任……这些,都是李兴云们急需补上的一课。

  希望经此一役,李兴云能走上平坦的创业大道。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