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冬天 成都“口袋婆婆”的小屋吹进暖风

2017-12-03 19:11:36来源:封面新闻编辑:邓强
/home/img/file/20171203/20171203191510_8709.mp4
scolplayer视频播放器

数年前,成都春熙路热闹街头,一位身材瘦小的老人佝偻着身躯,背上装满瓶子的垃圾袋压过头顶。这一画面被定格,照片流传网络,从此“口袋婆婆”成为蒋贵英的别名。

数年后,春熙路上不见“口袋婆婆”,但蒋贵英并未消失,她仍靠拾荒养活着包括瘫痪女儿在内的一家老小。

2017年12月2日,蒋贵英在成都市马鞍北路某小区出租屋内。

这个冬天,“口袋婆婆”的故事又在朋友圈流传。连日来,马鞍北路73号的两间巷弄小屋,不断有爱心人士进进出出。他们送去食物、药费、工作机会,和生活的希望。

这个冬天,“口袋婆婆”的小屋不再寒冷。

19位爱心人士 温暖冬日小屋

12月2日下午2点,马鞍北路73号附71号,一条并好找的小巷。沿着一人宽的通道往里走,光线愈发阴暗,空气更显湿冷。走到尽头,亮着一盏白炽灯的屋子传出的说笑声,顿时将屋外的清寒冲散。

不停有爱心人士前来看望蒋贵英。蒋贵英照顾瘫痪女儿的事情在网络上曝光后,得到不少爱心人士的帮助。

不到10平方米的屋子,81岁的蒋贵英坐在床沿,4个年轻人围在她身边。他们都是特意赶来探望老人的爱心人士。

接待爱心人士的探访,是蒋贵英这三天来的日常。“前几天突然有人来拍照,我吓了一跳,还以为自己犯了法,后来才知道大家都是来帮我的。”

蒋贵英在一床的慰问品中间,这些东西都是这几天爱心人士送来的。

不少爱心人士送来御寒衣物,这些东西都是这几天爱心人士送来的。

身后外孙床上放着的被子和毛毯,就是这好意最直观的体现。地上、桌上,堆满了爱心人士送的牛奶、鸡蛋、香肠、蔬菜。“我想着婆婆家吃的肯定很多,就特意拿了一个小购物车过来,里面装了暖水瓶和电磁炉。”从九里堤赶来的小田,有点小得意。

当天早上8点过,张姐坐上重庆开往成都的高铁。几天前,她自发建立了名叫“萤火虫”的爱心群,发动身边的亲朋好友帮助老人。“我妈也是这样的短头发,几乎全白了。”她抚摸老人的头,“如果她还在世的话,今年有70岁了。”

当天下午短短两个小时,共有19位爱心人士前来探望老人。

成都冬日午后,巷底的这间小屋,很温暖。

照顾瘫痪女儿 数十年不离不弃

踏出外孙的房间,站在另一间屋子的门口,身前夹杂霉味的清冷与背后还未散尽的温热,形成对比。这里,有蒋贵英一辈子割舍不了的爱与痛。

蹒跚走到床头,伸手不见五指的小屋被一盏节能灯泡点亮。两张床,空着的属于蒋贵英,另一张床上躺着瘫痪的女儿。怕她冷,两床被子上面,还盖了一件大衣。

蒋贵英和她瘫痪在床的女儿。

“女儿6岁时得了脑膜炎,听医生的抽了脊髓,还是没治好。”女儿年轻时身体状况还没那么糟,嫁了人生了娃。然而,外孙不到半岁,他的父亲就因胃癌离世。

照顾女儿和外孙的担子,落到了蒋贵英的身上。从资阳老家到成都,女儿的病情愈发严重,发病时抽搐、口吐白沫,必须依靠药物控制。“放弃不管了?这个念头从来都没有。”如今,女儿已经58岁。

身体每况愈下的老伴,前些年被儿子接到新都同住,蒋贵英留在小屋里继续照顾一大一小。“她自己都穿不了衣服,三顿饭也要人喂,离不开我。”

压弯脊背的口袋 撑起全家的生活

除了患病的小女,蒋贵英还有三儿一女。三个儿子每月给她450元生活费,蒋贵英不嫌少,“他们工资都不高,各有两个孩子要养,都不容易”。

好强的老人,起初并不愿拾荒。19年前刚到成都,她也曾在饭馆打工。一个月后老板看到她的身份证,却犯了难,“您这么大岁数了,磕了碰了我可承担不起”。拿着一个月工资和老板多给的200元,蒋桂英默默离开。

无奈之下,她开始拾荒谋,这才有了人们口中的春熙路“口袋婆婆”。

蒋贵英就是靠这双手捡了10多年的垃圾。

十余年来,蒋贵英每天清晨6点起床,第一件事就是出门捡垃圾。一个多小时,徒手翻遍周围的垃圾箱,捡不到什么,就急着回家给女儿和外孙弄吃的。“瓶瓶8角一斤,纸板3角一斤,一天也就能挣几块钱”。而这,却是一家三口的米钱。

年过八旬,蒋贵英的身体也越来越差。走不到春熙路那么远,她只能在附近搜索。“有时走累了,昏倒在垃圾箱旁边,还要别人扶起来。”这几天成都气温骤降,蒋贵英感冒了。虽已穿了3件毛衣、一件外套,老人的手仍是冰凉。

前来探望的好心人都劝她别再出去捡垃圾,蒋贵英指着挂在门口的口袋,“听你们的,不去了。”

规划未来 爱心的暖风更持久

“我们过来并不是觉得您可怜,而是被您的坚强打动。”小田离开时,说出了许多爱心人士的心里话。大家到来,是为了帮助本就乐观面对人生的蒋贵英,过上更好的生活。

为此,张姐待了一整天,除了陪老人聊天,她还帮着收拾了冰箱。“里面有一块肉都臭了,我帮你扔了,赶紧吃外面新鲜的啊。”老人眼里虽有些舍不得,还是答应了。

一位爱心人士知道老人胃不好,特地出门买了胃药,还在药盒上用大字写清楚服用方法。

提了牛奶过来的小伙子,看到老人家里的奶已有好几箱,便提议拿到外面的小卖部折现,更实用。回来,把300多元交到老人手中。

更多的好心人,为老人今后的生活出谋划策。

18岁高职辍学的外孙还没找到工作,是蒋贵英最大的牵绊。“都是我的错。”因为没钱给外孙付生活费,蒋贵英很是自责。

得知这一情况,有人当即表示可以帮助外孙继续求学,也有人愿意提供工作机会。此外,还有人告诉婆婆,她已经联系了公益组织,蒋贵英一家将获得持续的帮助。

“谢谢你们,我心里过意不去啊。”没有花哨的语言,老人只是一遍遍说“谢谢”,往每个人手里塞花生、香蕉、橘子,“你们吃嘛,不要嫌弃,花生不脏”。

换房子、住敬老院、帮忙办低保、为女儿提供药物……有了这群好心人的爱心传递,吹进“口袋婆婆”屋子的这阵冬日暖风,将更加持久。

封面新闻记者 曹菲 见习记者 田之路 摄影 杨涛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