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风一多半都是吃出来的?专家:记好这“3无”,春节可以放心吃!

2020-01-21 08:15:28来源:成都商报编辑:覃贻花

春节到了,饭局上肯定少不了各种美味,但是对于痛风患者来说,就得“肉类浅尝即止,鱼类一笑而过,蔬菜水果多多益善,酒精可乐严辞拒绝?”

如果不听,不忌口,那么“春节急诊半日游”就等着你!

痛风,它到底有多痛?

痛风,是吃出来的吗?

尿酸高了,就会得痛风?

……

本期《名医大讲堂》,我们邀请到成都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风湿免疫科主任医师周京国教授来教大家如何正确认识高尿酸和痛风。

1

痛风不只危害你的关节

它还是一个系统损害病

什么是痛风?

据周教授介绍:“痛风属于代谢性风湿病范畴。发病的原因是血里面的尿酸过高,导致超过了尿酸盐在血液里面的溶解度,析出结晶。这些针状的结晶沉积在关节里面,就引起了关节红肿热痛的一个症状,这个症状就叫做痛风。”

痛风发作前会一直潜伏在体内,没有征兆,无声无息。痛风会在某个夜晚突然发作,发作后不是简单的红、肿、热、痛,四个字就能概括的,发作时关节处像被老虎咬、被刀割、被针扎,无法睡觉、甚至无法走路!

而且,痛风不只是危害你的关节,当尿酸增高,血尿酸结晶的沉积与刺激还会使其他部位产生疾病:

1、沉积于关节:关节变形、关节畸形、功能受损,最终导致痛风性关节炎;

2、沉积于肾脏:引起尿酸性肾病、尿酸结石,最终导致慢性肾病尿毒症;

3、刺激血管壁:容易引起慢性心脏疾病,例如高血压、脑卒中等;

4、葡萄糖利用低下引发促炎发应:容易引起糖尿病代谢综合征。

2

痛风患者为啥越来越多?

一多半都是吃出来的?

在《2017年中国痛风现状报告白皮书》中曾显示,我国高尿酸血症患者人数已达1.7亿,其中痛风患者超过8000万人,而且正以每年9.7%的年增长率迅速增加。预计2020年,痛风人数将达到1亿。

据周教授介绍,痛风是一个和遗传高度相关的疾病,不是说喝啤酒吃海鲜要得痛风。周教授表示:实际上首先要具有遗传的易感基因,同时也要有诱发痛风的因素,最后再促发免疫系统,导致炎症的发作。

而痛风常见的5个诱发因素中,一多半都与吃有关。

1、饮食结构的变化

以前的人们大多以谷类食物为主,而现在食物结构变成了以肉类食物为主。

大量肉类食物中的嘌呤,就会转化为尿酸,大大超出了生理代谢和排泄能力,导致高尿酸血症,所以痛风的发病率迅速升高。

2、甜饮料喝的太多

大部分甜饮料中都含有果葡糖浆,进入身体之后会代谢生成嘌呤,嘌呤过多就会增加痛风的几率。

刊于2008年《关节炎治疗和研究》(Arthritics Care & Research)的研究发现,每天摄入果葡糖浆超过50克的人(相当于2~3罐饮料),患高尿酸血症的风险会比每天少于10克者增加2~4倍。

3、饮酒、酗酒

喝酒虽然不会生成嘌呤,但是它会诱发痛风,所有的酒类都会,但啤酒最快。啤酒中含二氧化碳,吸收迅速,且二氧化碳会转化成碳酸,降低pH值,引起尿酸排出受阻。

4、肥胖人群增多

肥胖人群更容易高尿酸,大部分人的肥胖是由于爱吃爱喝但又不爱运动导致的。

5、运动的太少

现在的人们大多都抽不出时间去运动,或是不爱运动。但其实,适量的运动可以加速新陈代谢,有利于身体废物的排泄,其中就包括尿酸。

结合以上原因,周教授提醒:这6种人群当属痛风高危人群,需特别注意:

1、40~60岁男性;

2、超重或肥胖人群;

3、有饮酒或酗酒习惯的人;

4、有痛风家族遗传史的人;

5、喜欢吃动物内脏、贝壳类和海产品等富含嘌呤食物的人群;

6、经常服用影响尿酸代谢的药物如利尿剂、低剂量阿司匹林等的人群。

周教授建议:上述高危人群,应该定期检测血尿酸水平,检测并干预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

既然“痛风一多半都是吃出来的”,那么面对春节期间丰盛的珍馐佳肴,痛风患者只能看着流口水?

3

得了痛风过年如“过劫”?

记好这“3无”,放心吃没问题!

周教授解释道:“痛风患者的生活方式和饮食结构是痛风长期治疗的基础,但是美食是大自然的馈赠,不能不吃,高尿酸痛风患者只要在医生的建议与治疗下,做到‘无偏、无过、无不及’,不要吃得太偏,不要吃的太过,别人吃一碗,你吃一口,这样是没有问题的”

除此之外,周京国教授还对痛风患者的饮食给予了4点建议:

1.避免高嘌呤饮食:

①动物内脏(尤其是脑、肝、肾)

②海产品(尤其是海鱼、贝壳等软体动物)和浓肉汤含嘌呤较高;

③鱼虾、肉类、豆类也含有一定量的嘌呤。

但各种谷类、蔬菜、水果、牛奶、鸡蛋等含嘌呤最少,而且蔬菜水果等属于碱性食物是可以吃的。

(具体常见食物含嘌呤量见下图)

2.对于肥胖者,建议低热量、平衡膳食、增加运动量以保持理想体质量。

3.严格限饮各种酒类,尤其是啤酒。

4.每日饮水应在2000 ml以上,以保持尿量。

4

尿酸高=痛风?

这3个错误的认知,别再传了

生活中流传着很多关于痛风的说法,这些说法到底可不可信?周京国教授为此进行了一一解答。

误区1:尿酸高=痛风?

周教授:两者之间是一个因果关系:尿酸高是因,痛风是果,如果没有高尿酸,就没有痛风。

尿酸增高并不能与痛风划等号,尽管高尿酸血症与痛风性急慢性关节炎、肾脏疾病密切相关,与代谢综合征的其他组分可能存在某些关联,但尚无直接证据表明溶解于血液中的尿酸对人体有害。

但长期高尿酸血症会引起和加重其他多脏器损伤,所以一定要及时治疗。

误区2:痛风是老人病?

周教授:在过去,痛风的发病年龄普遍在40~60岁,但是伴随着肥胖、高嘌呤饮食、压力过大等等原因,痛风的发病年龄也在年轻化,痛风也不再只是老人病了,二十几岁的年轻人也有可能会发病,在日常门诊中,就曾接诊过一名14岁,200斤的痛风小患者。

误区3:痛风发作要立即降尿酸?

周教授:痛风急性发作期应该以消炎止痛为主,不立即进行降尿酸治疗,血尿酸水平波动过大,会延长痛风的发作时间或引起痛风的转移性发作。

最后,周京国教授提醒大家:痛风是能够治愈的最难治的疾病,早治早防很关键。小洞不补,大洞难修,希望大家都可以重视起来。

文/马吉楠 摄影/刘念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