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东莞拼搏的达州人 回家最幸福

2017-01-24 09:12:34来源:华西都市报编辑:林霜

返乡的达州老乡展示车票。

志愿者们与列车工作人员合影留念。

达州老乡从东莞东火车站乘坐爱心专列返乡。

距离达州1700多公里的东莞,是珠江三角洲上的一颗璀璨明珠,改革开放30多年后,这里已成为蜚声海内外的“制造之都”。这片土地上,遍布达州老乡艰辛耕耘的足迹,数十万达州人离乡背井,在东莞创业、务工,默默地为东莞和家乡达州的发展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东莞常平,地处广深经济走廊中段,是一个达州老乡特别集中的大镇。这里不仅有包含谢小强、秦先辉、林成明在内的30多位“达州老板”,也有包含王学平、王锡平、李时兵在内的数以万计的“达州民工”。在外打拼的达州老乡们,牵挂着家乡的父老,苦并快乐着。

【常平的老板们】

谢小强:两台车床起家捐资15万报乡邻

1989年春节后,年少轻狂的谢小强离开老家,从大竹县四合乡出发,历尽千辛万苦抵达汕头,憧憬着在这里闯出一片天地。“理想是美好的,但现实是残酷的。”多年后,回想起自己当年外出打工的经历,谢小强感慨不已,因为曾让他魂牵梦萦的“沿海城市”,生活充满艰辛。靠着在毛织厂打工,谢小强花了6年时间才有了几千元的积蓄。

1995年,谢小强应哥哥谢小刚的邀请,转战深圳。“我哥在外打工的时间比我长,混得比我好,我就跟着他在深圳学起了五金产品加工。”谢小强说,两兄弟一起工作5年后,几千元的积蓄也变成了2万多元,一个创业的梦想逐渐被培育出来。2000年5月1日,两兄弟毅然辞职,东拼西凑3万元后,买下了两台废旧车床开始创业,正式成为“老板”。

由于技术过硬,两兄弟仅用了4个月的时间,便收回了成本。16年后的今天,兄弟俩凭借永不服输的闯劲、艰苦奋斗的拼劲,已逐步将原本只有3个工人、2台车床、1间门市的勇飞五金制品有限公司,发展成了一个年产值上亿元的龙头企业。如今,他们生产出来的产品,已成为 VIVO、OPPO、步步高等国内知名品牌的零件供应商,公司有10%的产品已出口到国外。

成为真正意义上的“老板”后,谢小强不忘回报乡邻,不仅捐资10万元修好了大竹县四合乡的乡道,还捐资5万元新修了进村道路。今年1月中旬,谢小强还带头捐款,为上千名乘坐“达州2017-爱在两新”免费返乡专列的达州老乡购买了火车票。

秦先辉:打工仔变老板 合伙创业开公司

月薪超8000元,对于打工者来说已是非常不错的收入,但秦先辉不这么认为。秦先辉来自大竹县石河镇的农村,1995年考入重庆一所大学,毕业后曾婉拒老同学介绍的工作,执意要自己闯荡。一直从事销售员工作的秦先辉,不满足于高收入的现状,最终与两位志同道合的朋友一起,于2006年走上了开厂创业的路。

2010年初,秦先辉和合作伙伴一起,在东莞市常平镇成立“东莞市山立织带有限公司”。然而,公司成立不到两个月,就陷入了资金严重周转不足的困境,大家靠着吃方便面撑过了最困难的时期。“那个时候,我们几个天天精打细算,把买牙膏的钱省下来买方便面。”谈及当年创业的艰难,秦先辉只是轻松一笑。

2010年6月,秦先辉带领几位合伙人四处借钱,加之有客户支付了之前的货款,且产品质量赢得市场肯定,公司逐渐进入常态运转。1年后,公司终于开始盈利。如今,“东莞市山立织带有限公司”的年营业额已超过6000万元,尼康、佳能等单反相机的背带,都由该公司供货。购买“达州2017-爱在两新”免费返乡专列的火车票,秦先辉也出了不少“份子钱”。

林成明:身揣58元闯广州 每年回家看父母

来自大竹县朝阳乡的林成明,17岁开始外出务工,在上世纪90年代初期,加入了浩浩荡荡的“南下广州”打工大军。“第一次出门,我揣着58元车费,由于路上被人摸了包,到广州时已身无分文。”林成明说,当年的打工浪潮让他记忆深刻,由于“南下广州”的人特别多,若不是他身手矫健从渠县爬上了火车,也可能会像其他人一样:买了票也没能爬上车。

为了养活自己,林成明到广州后经历了常人无法想象的艰难困苦:到乡下种菜、到城里装修、在城乡结合部收废品……“只要有人给我一口饭吃,我就会帮他干活”。林成明告诉记者,由于吃了上顿没有下顿,他到广州后吃尽了苦头,期间还多次睡桥洞、睡坟地,甚至是睡香蕉林。就这样四处奔波了7年之后,林成明才算真正有了存款。

“我要让别人为我打工!”在外漂泊多年的林成明,于1997年开办了一家川菜馆,狠下心来要让自己成为一名“老板”。靠着7年打工积攒下来的3万多元,林成明和来自四川宜宾的爱人一起,咬着牙关挺过了最艰难的创业初期,几年后步入了盈利的正轨。

接下来的几年,林成明又新开了一家湘菜酒楼和“宝璟台球会所”,并成了广东大竹商会常平片区分会的“掌门人”。2010年4月,中国斯诺克冠军肖国栋,曾亲临林成明开办的台球会所练球;2013年,世界台球冠军丁俊晖,也曾到该台球会所练球并与林成明合影留念。成为“老板”后,林成明每年都要回家探望父母两次,并借助回家的机会为家乡的父老乡亲排忧解难。

【常平的打工者】

思念亲人最痛苦回家团圆最幸福

“在外打工的日子很辛苦,不能和家人在一起是最痛苦的事。”来自大竹县庙坝镇华山村的打工者王学平,凭着多年积累下来的手艺,在东莞、深圳、广东等地从事泥水工的工作,如果有活干,他每天至少可收入350元。为了把回家的路费省下来,他每年春节才会回家,在外的日子里,他需要忍受思念亲人的痛苦。

“广东打工的收入挺高的,但消费也高,钱要省着用。”王学平说,他家老老小小有6口人,都需要他在外务工挣钱补贴家用。长期在外务工的心酸,他不会向家人倾诉,而是偶尔找工友一起在喝酒的时候诉诉苦。“最多再干5年,我的身体就不行了。”王学平说,他最大的梦想,就是趁年轻多存点钱,到时候回到老家搞养殖,把荒山荒地都利用起来。

“虽然我们一大家人都在外打工,但我们每年都要一起回家。”在深圳东莞一家玩具厂上班的李时兵,与妻子一起外出务工了19年,虽然他们已经将东莞当做自己的“第二故乡”,但对家乡的那份特殊眷念,将他们变成了“候鸟”。每年春节前,李时兵都要带着妻子、儿子和儿媳以及孙子一起,回到大竹县的老家过年。

“回家和家人团圆,是最幸福的事。”在东莞市罗湖区清水河打工的王锡平,平时靠给高楼大厦的外墙打扫卫生挣钱,在当地同行中是一位佼佼者,每个月的纯收入都在8000元以上。跟王学平一样,他也舍不得回家,舍不得来回一趟500多元的路费。今年春节前,王锡平坐上了“达州2017-爱在两新”免费返乡专列。23日凌晨,在车厢的过道上度过了30多个小时的旅途后,他终于回到了达州。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