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年卖房填亏空 搞有机农业咋就这么“败家”?

2017-05-31 13:35:39来源:半月谈网编辑:彭焘

  崔大有展示空荡荡的养殖场

  在山东邹平县君晖农场蔬菜大棚旁边的简易办公室内,墙上挂的书法作品“利他”二字特别惹眼。农场主崔大有说,这是他进入有机农业圈子的初衷:生产最优质的农副产品供应他人。

  无奈的是,在经营有机农业的8年里,他已亏了近2000万元,陆续卖掉北京、上海等地多处房产填补漏洞,至今仍不见起色。曾经在金融、房地产领域干得风生水起的崔大有感叹:有机农业咋就成了“败家”的产业?

  携资下乡 憧憬满满的有机农业

  在进入农业领域之前,崔大有无疑是众人眼中的成功人士。1963年出生的他,上个世纪90年代在股市赚取第一桶金后就从国有单位离职,辗转进入金融、房地产界,并最终做到上海一家上市公司的高层。

  2004年的一场大病让崔大有意识到健康的重要性:“手术要全身麻醉,我躺在病床上下定决心,如果身体转好,要做点健康产业,生产最好的农副产品。”

  在考察了几年后,2009年,崔大有与人合伙流转了位于邹平城郊西董镇的1000亩山坡地,山东君晖绿色有机循环农牧业有限公司成立。不久合伙人退出,崔大有正式成为一名农场主。

  园区的基础环境相当好:比县城的海拔要高出70多米,方圆10公里没有污染企业;地下水在地面150米以下,水质较好;园区土壤在使用前闲置养地两年……

  “我就是想做有机,不用化肥农药,努力实现可循环、零排放的目标。”农场成立之初,崔大有便致力于推动高效生态循环农业:养猪等畜牧的粪便经过发酵处理后作为有机肥施用在蔬菜生产上,而园区的200多亩大田种玉米也是休一年种一年,种出的玉米被当作养猪等的饲料。此外,还设置了大型饲料仓库、大型青储池、储存地窖,基本上形成了一个闭环链条。

  2011年12月,园区生产的33种蔬菜、瓜果、作物和猪、羊两种禽畜产品获得国家有机认证,葡萄、香椿进入有机认证转换期间;2011年入围第一批农业部畜禽标准化示范场名单……

  “实实在在的产品胜过各种认证。”崔大有把半月谈记者带到了一个西红柿大棚,这个大棚自动化程度较高,自动卷帘、智能滴灌、温度湿度一键控制等功能一应俱全。

  “这里的西红柿虽然好吃,但也贵啊!”崔大有说,这里的西红柿不算地租成本就要20元一公斤。“普通的西红柿,一亩一茬要产1万多公斤,这里的西红柿只能产3000多公斤。”

  谈起有机农业的实践,崔大有如数家珍:这里的黑猪,生长周期是两年,喂养的是不用化肥农药种植的玉米做成的饲料;这里的羊,也都是散群喂养天然草;400只鸡一天只产70个鸡蛋,比一般鸡少产三分之二……800多头黑土猪、500多只羊、800多只鸡,再加上近百名的职工……

  2011年,农场销售额加上政府补贴在600万元以上,实现了盈利。崔大有更是踌躇满志了。

  一种蔬菜太单一,销售难,大棚里种植了多种蔬菜

  市场遇阻 卖不出去的有机产品

  当崔大有自感有机产业走上正轨,准备大干一场的时候,2012年底中央出台了八项规定。“原来的单位客户纷纷取消了团购蔬菜和肉品,农场年销售额从四五百万元一下降到几十万元。”崔大有说。

  半月谈记者了解到,崔大有一开始的销售渠道是机关事业单位、国企、银行等单位的团购和福利,政策调整后特供市场繁荣不再,君晖农场进入到真正的市场竞争中。

  他曾绞尽脑汁尝试过多种方式销售,但都接连铩羽而归。

  试图在大超市销售时,他被告知需要设立专门的独有柜台,且成本高回款慢,自己还没有定价权,杂七杂八的费用也多,做了一段时间后只能放弃。

  崔大有接着琢磨去做社区体验店。“设了几个小区做试点,一个小区一天也就能卖100公斤菜,价格还卖不上去,除去工钱、房子租金每天还得赔钱。”

  崔大有后来寻思直接走电商渠道销售,“事实证明,至少现在这也是一条难以走通的渠道”。他举例说,一箱5公斤价值80元的菜,送到北京的物流成本就60多元。

  君晖农场也曾和济南、淄博等地的知名酒店、饭店合作。“他们用了几次我们的菜,觉得确实好,但因成本太高就不用了。”崔大有苦笑着说。

  崔大有反复强调,优质优价之所以难以实现,是市场上以次充好、鱼龙混杂的太多。“一块地注册了一个有机牌子,但卖了100块地的菜,或者直接收了别人的菜当自己的卖。”

  崔大有说,卖不了的菜尤其是叶菜类的,只能打碎了喂猪、羊、鸡等。2016年,这部分菜占到总产量的五分之二。“这样更算是有机了,养出来的猪、羊肉都好吃,因为吃的都是好蔬菜。”崔大有自嘲说。

  但这种“有机”禽肉产品在市场上也遭遇着蔬菜一样的命运。崔大有说,当前园区主要的销售收入来自北京、济南、淄博等地的会员消费,每年的销售额50万左右,与每年300万元的基本运营成本差得太远。

  12下一页 12下一页

12下一页尾页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