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图书馆新馆,四周书墙如山,让人恍若徜徉在知识的海洋。
宽敞明亮的阅读空间。
四川省图书馆新馆外景。
工作人员正在整理图书为开馆做准备。
新馆门禁系统可以显示进出人数。
华西都市报记者提前探馆,带你感受书香
看见国外那些金碧辉煌的图书馆图片,不少人会想起那句著名的“天堂不过是图书馆的模样”。如今,在成都,一个高大上的图书馆也将在12月26日正式面对公众,揭开它的面纱了。12月17日,华西都市报记者来到位于天府广场西北侧的省图新馆,提前带你感受有着百余年历史的省图的“新家”。
探馆:
阔大中庭四周书墙如山
从外部整体看来,省图新馆整个场馆建筑外观大体分为东西两大对称性建筑,似汉代书阙造型,很有儒雅书卷气。东西两大主体部分建筑由寓意“知识的阶梯”的数十级斜向台阶式楼梯连接,气势不凡。而其中建筑的顶层,则犹如戴着两顶博士帽,尤为令人印象深刻。
经大门台阶,拾阶而上,便可达到省图新馆气势恢宏的大门入口——可谓打开”“知识之门”。经“知识之门”进入大厅,可以看到阔大的中庭,走进中庭中央,抬头环视,四周书墙如山,层层排列向上,顶天立地,视觉效果很是霸气。以后若有人想来这里凹造型(摆姿势)、拍大片,也是毫不奇怪的事情。除了来看书长知识,光是走近书墙感受一番,也是长气质的事情。
打探:
“镇馆之宝”也有机会见
在每层的分类陈列室中,工作人员正在一丝不苟地整理书籍。目前省图馆藏书560余万册,开架阅览120余万册,还会逐年增加藏书量,最高可达千万册。省图馆藏古籍及线装文献近3万种约65万册,约占全省古籍总量的三分之一。自启动古籍普查工作以来,四川有216种珍贵典籍入选国务院批准的《国家珍贵古籍名录》。其中,省图所藏占到111种。
新馆开馆,不仅意味着读者有了更好的阅读环境,也让省图目前馆藏的65万余册古籍有了更好的安身之处。比如“镇馆之宝”《洪武南藏》、宋代绍兴年间四川刻印的《陈书》、宋代《茶经》,明刻本《花间集》、《华阳国志》、元朝刻印的《南史》、刻本《陈老莲画水浒叶子》、清末手稿孤本《四川南阆盐务图说》等省图馆藏珍贵古籍,也在“新家”入住。
此前旧馆条件有限,出于保护考虑,古籍都存于库房保存。那么省图新馆开馆后,古籍是否会在馆内陈列,有些会对大众开放查阅?对此,四川省图书馆研究员、文史专家王嘉陵先生回答说,“与其他普通书籍还是会有所不同,查阅古籍不会像一般普通书籍那样。古籍有文物性,相关事宜要依照《文物法》。”王嘉陵提醒说,“在新馆开馆之际,会策划一些古籍展,其中也会展出“镇馆之宝”《洪武南藏》一本,这是读者可以见到它的难得的机会。”
延伸
“镇馆之宝”身世揭秘
关于省图的“镇馆之宝”、“存世孤本”《洪武南藏》,虽已被媒体多次介绍,但其庐山真面目并不为大众熟知。《洪武南藏》是一本汉文的大藏经,据文献资料介绍说,朱元璋登基后“偃武修文”,于洪武五年(1372)召集名僧于应天府(今南京)蒋山寺点校开刻,至洪武三十一年雕板圆满,历时27年。该书共收佛经1600余部7000余卷,是宋以降历代官刻的七部大藏经之一。1408年蒋山寺发生的一场大火将《洪武南藏》刻版焚毁,据称在刻板毁灭之前《洪武南藏》仅印过十几部。
王嘉陵介绍说,这套《洪武南藏》先是由明太祖朱元璋钦赐给第十一子蜀献王朱椿,朱椿又送给做崇州王的爱子,辗转赐给光严禅院的主持。几百年后,时间来到1934年,《洪武南藏》在崇州市光严禅院被发现,引起各界广泛关注。上世纪50年代初期,这套《洪武南藏》捐赠移交到省图,成为“镇馆之宝”。目前它也是海内外唯一保留下来的孤本。
华西都市报记者 张杰摄影杨涛
省图家底厚目前藏书560余万册
始创于1912年10月的四川省图书馆,是中国最早的公共图书馆之一。它不但是巴蜀文化、典籍文献的研究基地,更是中国西部重要的公益性文献信息基地。目前省图馆藏书560余万册。省图新馆位于成都市青羊区东城根街与人民西路交汇处,紧挨四川省美术馆并肩而立,并与四川科技馆、成都市博物馆、锦城艺术宫、天府大剧院等文化场馆一同形成天府广场“文化聚集区”。身处闹市之中,犹如一艘承载知识和精神巨轮的省图新馆,值得期待。
据了解,省图新馆总建筑面积约 5.2 万平方米,地面上共8层,地下2层,地上8层包括书库、阅览室、报告厅、多媒体厅、会议室等业务用房和配套用房;数字图书馆设备和软件;给排水消防设施、通风系统等附属设施。相比老馆,新馆将总体升级,增设少儿图书馆、盲人阅览区、学术报告厅等。馆内设有4000余个座席,可以容纳6000名读者在馆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