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PM2.5年均浓度 成都将小于50微克/立方米

2016-02-19 08:44:16来源:成都商报编辑:林霜记者:李彦琴

到2025年

森林覆盖率达到41%以上

治理水土流失面积比例达到60%

PM10年均浓度小于90微克/立方米

PM2.5年均浓度小于50微克/立方米

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达到75%

中心城区、郊区县城、乡镇污水处理率分别达到

100%、100%、80%

昨日,《成都市生态文明建设2025规划》在市政府新闻办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发布。规划给出了未来十年成都生态文明的建设时间表和路线图。明确了要实现的18项重点指标,规划了优化全域空间开发格局、促进资源节约高效利用、推动结构调整和技术创新、切实改善生态环境质量等七大主要任务。梳理出238个重大项目,计划总投资5000多亿元。

PM10年均浓度将小于90微克/立方米

规划总体定位为建设西部特大型中心城市转型发展引领区、长江经济带水生态文明典范区、全国生态文明体制机制创新先行区。到2020年全面完成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任务,完成生态文明示范区创建,基本实现经济社会发展方式转型。到2025年,实现生态文明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深度融合,生态优势转变成竞争优势,实现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城市价值全面提升,可持续发展能力全面增强。

在资源能源利用方面,规划提出到2025年,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低于25立方米,农业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达到0.58;在生态环境质量改善方面,到2025年,森林覆盖率达到41%以上,治理水土流失面积比例达到60%,PM10和PM2.5年均浓度分别小于90微克/立方米、50微克/立方米,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达到75%,中心城区、郊区县城、乡镇污水处理率分别达到100%、100%、80%。

最严耕地保护 确保生态红线不突破

在规划部署的七大任务中,将优化全域空间开发格局列在首位,明确成都生产、生活和生态等三大空间格局,逐步形成人口、经济、资源环境相协调的全域空间开发格局,包括优化主体功能分区、构建新型城镇体系、建设美丽乡村、划定空间管理红线等。

“成都将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确保耕地保有量、基本农田保护面积、15.65万公顷禁止建设区等生态红线不突破。” 市国土局副局长尹宏介绍,成都还将科学开展永久基本农田、生态保护红线和城市开发边界“三线划定”。为防止城市继续“摊大饼”蔓延发展,成都在中心城区及二圈层规划构建了环城生态区,确定将133平方公里的环城生态区土地作为生态用地予以保留。

将基本实现原生生活垃圾零填埋

未来10年,成都将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目标,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破解资源瓶颈约束,在生产、流通、消费各环节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到2025年,生活垃圾资源化利用率(焚烧)达到100%,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达到98.5%,主要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率达80%。为此,2020年前,成都将新建5座大型生活垃圾焚烧发电设施,新增生活垃圾日处理能力7700吨。届时,将基本实现原生生活垃圾零填埋。

市城管委副主任王新代介绍,未来10年,按照市政府批准的《成都市餐厨垃圾处置设施专项规划》,还将在近、远郊区(市)县建设餐厨垃圾处理项目;在中心城区新(改)扩建大型生活垃圾压缩转运站5座;在全市新建建筑垃圾消纳场12座,总消纳规模1.2亿立方米。

成都商报记者 李彦琴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