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棉:种枇杷栽石斛,脱贫增收有实招

2017-04-18 20:43:21来源:四川在线雅安频道编辑:彭焘刘逸梅

  四川在线雅安频道讯(记者 刘逸梅)4月的石棉,阳光明媚。4月18日,随着石棉枇杷开始正式上市,这一汁多、味甜的“中华名果”,又成为时下流行在食客嘴边的宠儿。

  石棉枇杷商品化生产基地分布于海拔851—1700米的区域,在丰乐乡、宰羊乡、美罗乡、迎政乡和永和乡等15个乡镇,成熟时间从4月中下旬到7月上中旬,栽培面积达4.5万亩。2017年,预计石棉枇杷产量将达1万吨以上。这枚小小“金果”,已然成为石棉县果农持续增收的致富“好帮手”。

  合理利用环境 发展枇杷种植

  4月13日,沿着弯曲的山路,记者来到石棉县丰乐乡田湾村。“去年底,依靠发展种植业,村里21户贫困户摘掉了穷帽子。今年我们的目标,是整村‘摘帽’。”2015年,张家志来到田湾村任村第一书记,除了这个身份,他同时也是村里的科技特派员。“田湾村耕地面积少,利用有限的土地,培育品质优良的枇杷和黄果柑,是帮助村民脱贫增收的第一个办法。”

  田湾村三组的村民刘兴高今年43岁,20多年前,因为一场意外事故,导致他终身身体残疾。平日里,刘兴高依靠轮椅代步,家庭成员还有他63岁的母亲刘桂英和父亲张长友。“我家有40多株枇杷,去年因为受到冻害影响,产量极低。多亏张书记的指导,今年的挂果率还不错。”

  平日里,张长友在山里养蜂,刘兴高行动不便,照料果树的任务便落在刘桂英一个人身上。“我几乎每天都要去看看我家的枇杷树,今年套了4000个果袋,估计起码能有一万余元的收入。” 刘桂英说,“除了种植枇杷,我家去年还养了2头猪,40只鸡。喂鸡的事情是我儿子刘兴高在管,去年这40只鸡卖得3000元呢。”

  “我母亲很辛苦,平时除了照顾我,还要管护枇杷、养猪养鸡,我能做的事就尽量做。”刘兴高告诉记者,去年,父亲在田湾村后的黄草山间养蜂,虽然收入1.6万元,但因为交通不便,一年到头也没回过几次家。“下个月路就能修好,到时候我父亲就能经常回家了。”

  2016年,依靠种植枇杷、养猪养鸡,以及低保帮扶,刘兴高一家收入达到2.6万元,成功摘掉“穷帽子”。

  多种方式并行 助农脱贫增收

  “虽然去年底我们村21户贫困户都成功摘帽,不过离致富,他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我们现在的主要任务是防止贫困户返贫,每家每户情况都不一样,现在要做的就是锦上添花。”4月初,张家志带着村组干部和贫困户代表去乐山一家公司考察石斛种植,考虑到田湾村土地面积紧张,决定在村里推行迭鞘石斛的盆栽式种植。“盆栽式种植有个好处,村民可以利用房前屋后的空地,不用占很大面积,也比较符合实际情况。”

  从刘兴高家出来后,张家志来到村民杨树莲家,向她讲述起种植迭鞘石斛的好处。“盆栽式种植迭鞘石斛不仅不需要很大面积,等到把幼苗培育成熟后,还可以移植到荒山,把荒地利用起来。现在的市场售价是每公斤40—60元,比较可观。”听完张家志的介绍,杨树莲立马决定种植10平方米的迭鞘石斛,每平方米村里补贴40元,村民出40元。“照顾起来又不用费很大力气,还不错。”

  杨树莲家也是去年底成功“摘帽”的贫困户之一,“我家有80株枇杷,今年其中有40株挂果。套了3000个果袋,估计能有近1万元的收入。”最让杨树莲兴奋的是,通往自家果园的路5月底就能修好了,“我们村耕地面积少,大多数人家的果园都在村后的山上,没修路前,只有很窄的山路。”杨树莲说,“以前我家枇杷都得靠自己背下山,来回一趟,光走路就要花上两个小时的时间。每天我能去两趟,一趟背上20-25公斤,很累。”

  今年3月,田湾村开始新建并硬化两条共2.6公里的盘山路。按照工期规定,五月底就能完工。“下一步,我们还将解决高山耕地的生产用水问题,目前图纸已设计完成。”张家志说,通往果园的路不好走、用水难一直是困扰村民的大问题,“修好路,解决好用水问题,我心底一块大石头也算落下了。”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