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把脉宜宾肉牛产业发展:经验模式领先南方

2015-06-30 19:09:15来源:四川在线编辑:彭焘张永龙

四川在线宜宾频道消息(记者 张永龙)从宜宾筠连县筠连镇进入五丰村的公路沿丘陵蜿蜒而过,在道路两旁,种植着成片的玉米。与普通的庄稼地不同,这片土地里产出的不仅只有玉米,还有大量的秸秆,它将作为饲料喂养村里的2000多头肉牛。

五丰村是筠连县13个肉牛重点养殖乡镇之一,村里从2008年起开始发展肉牛养殖。经过数年发展,到2014年,五丰村村民的人均收入从此前的约2700元增加到了13500-14000元。村支书赵阳均介绍,五丰村欲用3年左右的时间,打造成“川南肉牛第一村”。

6月29日-30日,中国南方肉牛发展产业研讨会在筠连县召开。据会上介绍,在2014年,筠连肉牛存出栏量13.05万头,其中出栏3.85万头,实现产值6.8亿元,农民人均增收1813元。以筠连为代表的宜宾肉牛养殖产业正努力向中国南方肉牛产业高地迈进。

产业扶贫 肉牛养殖助推贫困地区农民增收

筠连县地处山区,境内山峦起伏,“出门就是馒头山,地廋缺水没有田”是当地的真实写照。筠连是省委省政府确认的乌蒙山区连片扶贫开发重点县,面对巨大的脱贫任务,县委县政府决定发展肉牛产业,促进贫困户增收脱贫。

五丰村

以五丰村为例,五丰村曾是典型的贫困村,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村民的主要收入来源靠外出务工和种植农作物为主,人均收入只有2700元左右。2008年,在长期面对经济发展落后的现实困境后,五丰村基于自身所处山区的区位条件,确定了以肉牛产业为支柱产业。

在当时,五丰村全村仅有45头牛,其中大部分为耕牛;而如今,全村已共有养殖户260余户,现存栏肉牛2300余头,2014年实现人均纯收入13500元。在今年,五丰村养殖肉牛将达3000头以上,出栏肉牛2000头以上,实现销售收入2000万元以上,全村人均纯收入将达15000元以上。五丰村一举摘掉了贫困村的帽子。

“由于肉牛生产周期长、前期投入大,在发展之初,受到了村民的质疑和观望,但当经过一年多的养殖周期、肉牛出栏有了效益,再加上政府相关补贴、各类金融支持后,村民有了热情,开始发展起了肉牛养殖”,赵阳均向记者,“现在都已经不需要向村民做思想动员了”。

为了能让贫困户也能养得起牛,五丰村充分利用政策资金,通过资金循环利用,实现村民肉牛养殖的滚动发展。五丰村成立资金互助社,省、市互助金15万元、村民自筹3万元,共同作为资金互助社管理本金,为农户提供2000-5000元/户的贷款。此外,五丰村每年可获得由市级专项拨款10万元作为特色肉牛产业建设的补贴资金。在贷款方面,筠连邮储银行还可分情况提供5—10万的贷款金额。目前,邮储银行累计为80余农户壮大发展规模提供资金600余万元。

以肉牛产业为依托,筠连扶贫工作也取得了长足的发展。2011年以来,筠连全县有820户贫困户因养殖肉牛而脱贫,户均增收15000元左右,其中432户农户新(改)建了房屋。

产业引领 宜宾肉牛产业发展模式领先南方

在中国南方肉牛产业发展研讨会上,“适度规模养殖模式”是参会的专家学者们热词之一,专家们对宜宾以筠连为代表的母牛适度规模养殖增收致富模式也给予了高度肯定。“适度规模养殖给中国肉牛养殖带来了新的启示。”四川农业大学教授王之盛这样评价筠连肉牛养殖模式。

所谓适度规模养殖,是指通过农户散养的模式,农户根据自身劳动力、土地资源、资金等多方因素来确定自身能够承受的最大肉喂养数量。“有多大地养多少牛”是养殖农户们自己对适度规模养殖最朴素的理解。

赵友雄家住与五丰村毗邻的五凤村,五凤村如今仍然还是一个贫困村,但在2013年,赵友雄家里却也盖起了一栋2层砖房。赵友雄的老伴向记者介绍,丈夫和子女常年在外打工,自己在家照顾两个孙子也还喂养了10牛,“我一个人在家养牛就够了,再多就养不起,没有这么多的地”。

“山繁-川育、藏牛于户”, 国家肉牛牦牛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曹兵海对宜宾筠连适度规模的肉牛养殖模式进行了精炼的慨括,“这是最适合中国国情的发展模式”。

“宜宾筠连县走出了一条适合我国南部山区小群体大规模养殖肉牛母牛的模式,在发展机制、方法策略、技术支撑、市场机制、龙头企业培育等方面在中国南方山区非常非常具有参考借鉴价值,宜宾肉牛产业的发展已走在了南方的前面,是南方肉牛产业发展的牵引机”,曹兵海说。

面对机遇,筠连也紧抓自身优势,通过开展基础母牛“见犊补母”补贴、基础母牛引种补贴等政策保存量、促增量,促进养殖户的养殖积极性。宜宾市畜牧水产局局长罗才源介绍,通过筠连等肉牛养殖大县的带动,如今全市适度规模养殖户近2000户,基础母牛10多万头,川南第一、全省前列。

产业高地 宜宾欲成为南方肉牛产业排头兵

宜宾是四川农区肉牛生产主产区之一,2014年全市肉牛饲养量43.52万头,其中能繁母牛18.51头,均居川南地区第一位,发展肉牛具有广泛养殖基础,现有筠连、珙县、兴文县、宜宾县4个县列入四川省肉牛标准化生产基地县。2014年全市肉牛综合产值87.58亿元,为农民人均纯收入贡献200元。

2014年,宜宾市委托西南大学编制了《宜宾市牛羊产业发展规划(2014—2020)》,规划范围在全市2区8县,重点在5个山区县(乌蒙山连片扶贫开发片区县),总投资32亿元,力争在5到10年内,把全市建设成为全国有重要影响的牛羊精深加工基地、川滇黔结合部牛羊产业绿色生态示范区、四川省现代畜牧业示范市,把牛羊产业发展成为全市农村精准扶贫的支柱产业。规划定位了未来5年宜宾肉牛产业的发展方向:把宜宾建设成全省草食畜牧业示范市、辐射带动川滇黔结合部草食畜牧业产业基地、在全国有重要影响的牛羊绿色养殖精深加工基地。

在这个规划体系的指导发展下,到2020年,全市牛羊存栏将达到200万头,出栏200万头(只),存栏基础母牛羊90万头(只),牛羊产业综合产值达到300亿元,成为全市农村经济支柱产业,能为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贡献1000元以上。

规划先行,但发展仍任重道远。“为使肉牛产业达到定位目标,宜宾将抓基础母牛扩群增量、提高标准化养殖水平、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实施产业化经营战略作为当前的重点工作”, 罗才源向记者介绍,“宜宾正努力向中国南方肉牛产业高地迈进,使肉牛产业成为继‘宜宾酒’、‘宜宾茶’之后的第三张名片” 。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