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在线宜宾频道消息(宋成均)“光头”书记在宜宾长宁县井江乡高硐村无人不知,他把扶“智”与扶“贫”有机结合,把产业发展作为支撑,带领村民发家致富奔小康。他就是高硐村第一书记凌先勇。
凌先勇清理贫困户资料
“你把房屋修好后就要抓紧时间发展产业,争取早日过上好日子。”2月25日,记者在高硐村见到凌先勇时,他正在指导贫困户江书有修建新房,帮助他规划发展产业。
“他经常来,很关心我们。”江书有说,凌先勇经常到他们家嘘寒问暖,关心他们的生活、安全、健康、住处等等。
“他经常走访贫困户,了解他们的产业发展和生活状况。”高硐村党支部书记郑先银介绍说,扶贫项目下来之后,凌先勇天天往村上跑,在村上吃住,没有车就从乡政府走路来。
凌先勇(左二)同贫困户交流
如今的凌先勇在高硐村无人不知。
2015年6月1日,长宁县食药局食品药品安全总监、党组成员凌先勇满怀壮志地来到了高硐村。当他挨家挨户了解贫困户详情时,他才发现,自己的双肩如同压着一座大山,贫穷、思想观念落后、基础设施薄弱......贫困村的许多诟病在高硐村都能看到相同的影子,让他感觉十分沉重。“无论一个人、一个家庭,还是一个村,物质贫困并不是最可怕的,精神上的贫困才更令人担忧……”这是凌先勇在了解村上贫困户情况之后发出的担忧。如何发展生产?发展什么产业?如何带领村民真正发家致富奔小康......这些问题一直萦绕在凌先勇的心头。
“要改变高硐村贫穷的面貌,必须首先改变思想观念,把扶‘智’与扶‘贫’有机结合起来,把产业发展作为支撑。”凌先勇说,刚到高硐村时,看到当地基础设施落后,特别是贫困户思想观念落后,心情十分沉重。
召开村民代表会议
如何解决贫困户的思想和思路问题,解决“志”呢?凌先勇和村支两委通过定期聚集村民召开会议,把国家的政策和法律法规宣传到户、宣传到人,教育广大群众改变传统的陋习。通过宣传教育、定期开展有针对性的宣传培训,实现参与式扶贫的经常性和全覆盖,使正确的观念理念和意识深入人心,国家的大政方针政策做到人人皆知,贫困村民从“政府要我去脱贫”变为“我要自己去脱贫”。在扶“志”的同时,高硐村更加注重扶“智”。“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与单纯送金钱送物质相比,在知识、技能等方面给予帮助,更有利于增强‘造血’功能、提高自我发展能力。”凌先勇说,从去年6月以来,高硐村多次邀请了长宁县牲畜、水务、林业、食药等相关部门到村开展种养殖业,特别是土鸡、肉牛、中药材种植等专门培训,贫困户受训率达95%以上,让广大贫困户至少掌握一门致富技术。
思想观念转变了,又该如何发展产业呢?一个又一个的问题摆在了凌先勇面前,村党支部与乡党委政府分管领导、县级相关部门、村两委成员和村民代表共同成立专门的经济发展“顾问团”。通过召开村民大会,对整村经济发展情况进行“会诊”,帮助大家分析村情,通过前期多次不断的调研,外出学习考察,邀请专家进行论证,已经确定了相关发展项目。
在一次偶然的走访交谈中,凌先勇得知高硐2组外出务工人员丁爱民懂甲鱼养殖技术想回家创业的想法后,又通过多方调研,觉得甲鱼市场前景看好,鼓励丁爱民回乡养殖甲鱼,帮助协调流转罗常勇、宋学清、江道炳等贫困户的土地,贫困户不仅每年获得了流转土地的收入,还可以在丁爱民的甲鱼基地务工,收益肯定不错。
在凌先勇一行的努力下,高硐村贫困户的思想观念也发生了质的变化,由以前政府要我去脱贫变为如今我要主动去脱贫,现在大家发展生产的积极性高涨,大家对于脱贫发家致富的愿望要求也很强烈。在井江中心校读小学四年级的江素娟每次在放学回家路过村公所时,都要到图片室借书看,每次都喜欢跟这个“光头”书记摆龙门阵,就连这些小学娃娃都知道村上有个“光头”书记,而且他们对国家扶贫方针政策懂得也不比大人少。
“我相信在凌书记的带领下,我们高硐村一定能提前脱贫达小康。”该村党支部书记郑先银介绍说,自从凌先勇来后,争取了很多扶贫资金,规范村级阵地建设,班子更加团结了。
“我们主要想通过项目的实施,让贫困户真正受益,让贫困户真正增收,让贫困户真正发家致富。”2016年,凌先勇对高硐村的发展有了自己的规划,将着力实施三大产业。一是甲鱼基地建设,通过吸收返乡农民工创业、流转贫困户土地发展甲鱼养殖基地20亩,实现人均增收近3千元。二是肉牛养殖基地建设,全年力争出栏肉牛100头,人均增收近3千元。三是朝天椒基地建设,全年实施朝天椒种植项目1000亩,人均增收近3千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