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解读:这三年,“宜宾造”为宜宾带来了啥?

2019-12-25 17:57:35来源:四川在线编辑:彭焘

  四川在线消息(记者 王扬 曹洋)12月24日,四川时代动力电池项目在四川宜宾开工。同一天,宜宾凯翼汽车智慧工厂冲压、焊接、涂装、总装四大工艺全面建成投产,“宜宾造”首台全工艺汽车正式下;新获批的宜宾综合保税区,拟选址于宜宾临港经济技术开发区内,总面积约0.89平方公里。

临港经开区供图

  时间见证了临港的高速发展与竞争力。截止目前,临港经开区已签约128个智能终端项目,其中84个已实现投产,30余个手机品牌、2700万台产品走向全国、走向世界;“宜宾造”凯翼汽车和奇瑞新能源汽车(小蚂蚁)实现试生产;轨道交通产业基地完成8列智轨电车的总装,T1示范线正在试运行。

  临港为什么能快速发展,其背后的动能是什么?“临港速度”值得关注。

  “传统产业”向“新兴产业”转型升级

  三年前,面对“一白一黑”主导经济发展、发展动能不足的困境,宜宾市委、市政府提出“产业发展双轮驱动”战略——一方面巩固传统优势产业,另一方面加快发展智能终端等新兴产业,推进产业结构调整;三年后,传统产业重现生机,新兴产业无中生有,宜宾开创了经济发展崭新格局。

  2016年7月,智能终端产业园在临港经开区启动,一期标准化厂房35万平方米主体工程封顶仅用了85天。

  2017年,“宜宾造”首批智能手机从引进企业到正式下线仅用141天。此后,越来越多的智能终端知名企业逐渐向临港经开区集结。

  到今年12月24日,四川时代动力电池项目开工与“宜宾造”首台全工艺汽车正式下线的“双喜临门”。

  从无到有,以智能终端、轨道交通、新能源汽车、新材料和现代服务业的“4+1”产业勾勒出了临港“产业脊梁”。不仅如此,作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临港经开区还是四川自由贸易试验区首个协同改革先行区、新获批的宜宾综合保税区,也拟选址于宜宾临港经济技术开发区内,总面积约0.89平方公里。

  据了解,今年1-11月,宜宾市实现外贸进出口总值125.5亿元,列全省第三位,同比增长43.1%,远高于全省13.4%、全国2.4%的增速。1-11月,宜宾共有17大类210种商品出口到了六大洲100个国家(地区)。此外,宜宾还与“一带一路”沿线的44个国家(地区)实现双边贸易额28.88亿元,与南向开放的17个国家(地区)实现双边贸易值61.7亿元、同比增长42.3%。

  回顾这三年,临港经开区为宜宾经济社会发展交出了一份重要的答卷,宜宾市从2016年全年的“GDP增长8.3%、增速全省第五”,到2017年全年的“GDP增长8.8%、增速全省第五”,到2018年全年的“GDP增长9.2%、增速全省第二”,再到今年上半年经济增速领跑全省,实现了跨越式、高质量发展。

张航 摄

  “保姆式”服务升级为“妈妈式”服务

  推动高质量发展,离不开高质量的服务。

  “什么是妈妈式服务?”“妈妈式服务和保姆式服务有什么区别?”“我们能不能把保姆式服务升级为妈妈式服务?”在前段时间召开的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现场会上,宜宾市相关负责人在讲话前一连抛出三个问题。

  “妈妈式”服务是无条件的,像妈妈对孩子那样,全身心付出、全过程奉献、全方位关怀。要变“保姆式”服务为“妈妈式”服务,就是要打造企业全方位的政府服务模式和政策支持体系,要以全方位的优质高效服务,让企业得到无处不在的关怀帮助。不仅在企业发展过程中要提供政策支持,排忧解难,还要打出“组合拳”,细化到企业高管、高层次人才就医、子女就学等方方面面,让企业实实在在受益,让企业家有更多获得感。

  “‘妈妈式’服务的核心内涵是‘五心’,即情感上暖心、行动上贴心、措施上用心、机制上顺心、关系上无私心。”临港经开区政务中心相关负责人介绍,以“五心”为核心理念的“妈妈式”服务,通过在情感、行动、措施、机制、关系上的暖心、贴心、用心、顺心、公心,更加有效地大抓项目、服务企业,构建最优营商环境。

  “既不需要往返各部门之间奔波,又能避免多部门重复提交材料,非常方便快捷。”宜宾众信科技集团办公室主任曾炼提起在服务中心“多证合一”综合业务办理窗口一次性办妥分公司营业执照的经历,赞不绝口,“这样的速度和服务让人觉得踏实、靠谱。”

四川轻化工大学(宜宾市科教产业集团公司供图)

科创中心(宜宾市科教产业集团公司 供图)

  “双城”建设为宜宾发展实现“人才压舱”

  立足长远发展,宜宾着力培育经济新动能,不断加码智能终端、汽车、轨道交通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新兴产业的发展更多地取决于技术、研发和人才的支撑,这对正处于转型中的宜宾,是巨大的挑战。

  如何应对这一挑战?宜宾选择了以大学城和科技创新城“双城”建设作为突破口。在“双城”建设中,大学城建设主要结合宜宾经济社会发展,着眼于培养宜宾急需紧缺的应用型人才;科技创新城立足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侧重于高端人才引进,以及科技成果引进、消化和吸收。

  走在临港,记者发现,三年前还是荒地的临港如今已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已有4所高校建成开学,包括四川大学宜宾园区(一期)、电子科技大学研究生院宜宾分院、四川轻化工大学宜宾校区、西华大学宜宾校区(一期),在校大学生人数达5.7万人,其中留学生人数由零突破到50余个国家600余人。同时,还与中国人民大学、同济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四川大学等18所高校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其中15所高校签订落地协议。

  宜宾市科技创新中心,今年3月建成开园,目前,已吸引中国人民大学长江经济带研究院、宜宾同济汽车研究院等9所产研院,以及邓中翰院士工作站、清华启迪控股等科研团队、智能终端四川省重点实验室正式成立和入驻运行。

  此外,宜宾还发布了“1126”高端引智工程,着力建设长江上游区域人才高地:设立2亿元人才发展专项资金,出台系列政策,从安家补助、创业补助、平台建设、科研成果激励等方面完善扶持体系、加大扶持力度,支持各类人才特别是数字经济、先进制造和航空、轨道交通、健康医疗、茶、竹等重点产业,以及城市规划建设、经济金融等领域专业人才来宜宾创新创业。

  “没有大学的城市就没有未来。”来宜宾投资的腾卓智能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卓泽俊说,宜宾规划36平方公里,用于大学城和科创城建设,魄力很大,将全面助推宜宾加快建成四川南向开放枢纽门户和全省经济副中心。

  临港发展大记事:

  2009年12月,宜宾临港经开区正式成立;

  2013年1月,经国务院批准,升级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

  2016年6月,被国家发展改革委列为长江经济带转型升级示范开发区;

  2016年9月,宜宾智能终端产业园在临港经开区正式开工建设,2017年6月8日,第一台“宜宾造”智能手机在朵唯智能云谷产业园下线;

  2016年10月,宜宾市委市政府决定大力实施“科教兴市、人才强市”战略,高起点、高标准规划建设36平方公里的大学城科创城。2017年2月,四川轻化工大学项目正式进场开工建设,9月17日举行开学典礼。2018年9月18日,西华大学宜宾校区正式开学。2018年9月28日,电子科技大学研究生院宜宾分院开院;

  2017年9月,宜宾汽车产业园项目开工,2019年1月7日,首台新能源汽车总装下线;

  2018年3月,宜宾港国家临时开放口岸正式获批;

  2018年5月,四川自贸试验区宜宾协同区挂牌成立,以临港经开区为试点,探索四川自贸试验区协同改革,临港经开区同步成为首个协同改革先行区;

  2019年1月,宜宾市委五届七次全会作出《关于设立宜宾临港新区的决定》,将临港经开区定位为宜宾城市核心区、经济增长极和开放桥头堡。

  2019年1月7日,首台新能源汽车总装下线。

  2019年12月24日,四川时代动力电池项目在四川宜宾开工、“宜宾造”首台全工艺汽车正式下线、新获批的宜宾综合保税区,拟选址于宜宾临港经济技术开发区内。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