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非遗传艺人|指尖上的传承!安岳这位数学老师把竹编搬进课堂让非遗项目“活”了下去

2019-05-17 19:31:00来源:四川在线资阳频道编辑:彭焘李秋君

四川在线资阳频道消息(记者 李秋君)安岳竹编工艺作为四川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之一,曾是进贡御品,畅销国内外。但该项目的唯一代表性传承人汪子明去世后,传承遭遇瓶颈。

担心后继无人,如今在安岳县李家镇初级中学担任数学教师的李刚,也是汪子明曾经学有所成的徒弟主动站了出来。和学校筹备开起了竹编课,将竹编技艺搬进课堂,由他义务担任该校乡村少年宫的教师,传授安岳竹编工艺。

5月初,记者来到安岳县李家镇的初级中学乡村少年宫竹编室,面积不大,两侧窗户装着通透的玻璃,光线敞亮。教室的桌子上,摆放着文字、图画等艺术竹编,也有背篓、竹篮等实用竹编。而数学老师李刚正在此教授竹编课。如今,已有100多名学生学会这项“老手艺”。

李刚常说:“在我之后,有人学会了,我就放心了。”

曾是进贡御品传承人辞世后继乏人

安岳古称普州,溪谷交错,沟壑纵横,是典型的丘陵农业大县。彼时每家每户屋前屋后,绿竹成林。正是丰富的竹资源为勤劳的安岳人民编制各种竹器具和工艺品提供了上好原材料。

战国时期,人们编制竹箕填石拦河;到唐代,人们把竹编和生活相结合产生了竹鸟笼、竹席等;及至清光绪年间,安岳已能制作普通细席和精美细席,尤其是清朝用竹丝编制的“龙凤席”,细薄、光滑、柔软、可折叠,成为御用佳品。新中国成立初期,以汪子明等人为主创的新中国第一代竹编传人,向中央主要领导人敬献竹编工艺品,其中送给毛主席的一张六尺长四尺宽的寿席仅四两重,制作过程拍入艺术电影,毛主席还将《赵云大战长坂坡》送给斯大林,安岳竹编从此声名鹊起。

在漫长的技艺探索中,安岳竹编形成了别具一格、雅致精美的风格,其中的凉席、枕席、桌席、蚊帐、帐檐、条幅、挂屏、座屏等高档竹编工艺品畅销国内及欧美、东南亚、中东、日本等地,顶峰时全县从业人员达2万余人,每年可外销300多万件。时至今日,经过两千余年的大浪淘沙,安岳竹编的传统工艺仍在一方沃土闪烁光芒。其中以安岳县李家镇的竹席、永清镇的竹背、高升乡的筲箕和龙台镇的竹编生活用品为代表。

2009年,安岳竹编工艺成功申报列为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然而,上世纪90年代起,各式各样的塑料制品代替了竹编日用品,竹编需求量的日益减少导致从事竹编行业的手艺人越来越少。曾经享誉中外的安岳唐氏工艺竹编厂也于2002年11月停产。“以前会的手艺人大多年事已高,也不怎么编制了。而年轻人往往会觉得竹编工艺复杂,工期太长,产量少,价格也不高,销路不好自然也不想从事这一行。”李刚一语道出了安岳竹编传承遭遇的窘境。

延续非遗血脉 这位数学老师义务教授竹编课

为了传承竹编技艺,安岳县李家镇初级中学将安岳竹编引入课堂,开设竹编课程。该校数学老师李刚主动义务担任竹编课教学的老师。

今年45岁的李刚于1992年考入安岳县师范学校,在校期间,学校曾聘请汪子明到学校传授竹编工艺。“我从小就喜欢跟着家里人编背篼和一些简单的竹席,加上我喜欢书法和绘画,便跟着汪老师学期了竹编。当时一起学的有100多人,但学到最后仅我一人学成。”李刚回忆道。

从安岳师范校毕业后,李刚曾在当地努力小学当过老师,2002年调至李家镇初级中学担任数学老师。教学任务繁重,加之李刚又是班主任,他也无暇从事工艺竹编制作。“直到一次在网上看到汪老师在网上发表的言论——担心安岳竹编后继无人。这才让我觉醒了。”李刚说道,2011年暑假,他便利用假期编制了《八骏图》,耗时43天。制作过程中,每一皮篾条都经过了十六道工序完成,每皮篾条的标准是0.8毫米。但该项目的唯一代表性传承人汪子明辞世后,李刚意识到抢救非遗迫在眉睫。

便借着学校开展乡村少年宫活动的契机,李刚将竹编技艺搬进课堂。每周三下午,他会为感兴趣的学生进行授课,讲解工艺竹编和实用竹编的编制工序和技巧。该校初三一班的龙燕是李刚的学生之一,跟着他学习了3年的竹编技艺,每周三的兴趣班,龙燕会在竹编室学习技艺,现在已经能够独立完成竹编工艺品。谈及为何选择学习这项手艺,龙燕笑着说道,“学习竹编可以修身养性,每当学习遇到难题感觉烦躁时,就会想起编竹编的心境,慢慢冷静下来,反而难题会迎刃而解。”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