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野猪 种菊花 夹金山护林员靠林下经济增收

2015-09-21 06:41:03来源:华西都市报编辑:陈乐记者:肖茹丹

打造自然景区 单日接待量达1.2万人次

在雅安市宝兴县硗碛藏族乡西部的泥巴沟工程区,这里依托丰富的动植物资源,发展起了旅游业,成功打造神木垒原生态风景区,成为夹金山国家森林公园的重要组成部分。

据工程区副主任李安全介绍,2008年,神木垒风景区正式对外营业,“5月赏杜鹃,7、8月避暑休闲,10月观红叶。”据不完全统计,在2012年接待的游客量单日最高达到1.2万人次,门票单日累计销售69万元。

凭借着天然优势,泥巴沟工程区职工发展起林下种植业,在大棚内种有菊花、石斛等药材。据李安全介绍,每年9月至10月是菊花销售旺季,出产量在4000斤上下,增加收入4万余元。

“职工待遇不高,我工作30多年,工资也才3000元,”李安全说,通过发展旅游业和种植业,可以增加一些收入。不过他坦言,林下旅游、种养殖业受到客观条件限制,“4·20芦山地震之后,景区游客接待量明显下降,修路等因素也让经营变得困难。”

【尴尬】

“企业不像企业,事业不像事业”

作为国有林区改革发展较为成熟的点位之一,夹金山林业局下属的国有林区从1992年开始逐渐停止天然林采伐,积极探索林下经济发展。经过20余年,夹金山林业局完成公益林建设100.5万亩,森林面积增加了97万亩,森林蓄积增加了148万立方米。尽管如此,在国有林区改革过程中,他们仍然面临着很多问题。

“一方面职工身份问题未得到解决,另一方面待遇很低,没有享受应有的待遇。”夹金山林业局副局长李俊才表示,夹金山林业局成立于1978年,是四川省28家国有重点森工企业之一。1998年实施天保工程以来,原以木材生产为核心的经营活动全部终止,转为从事森林管护和公益林建设工作,维持企业运转的资金来源不是经营收入,而是国家财政下拨的天保工程资金,而单位性质依旧是企业,实际上却从事事业性质和森林资源林政执法方面的工作。这种管理体制,导致出现“企业不像企业、事业不像事业”的尴尬局面。

正是由于身份问题没能解决,林区虽然身处农村(甚至比农村更加偏远),但按照企业性质,林区职工属于工人身份,而非农民,因此也无法享受农民的福利支持。冯云说,2008年“5·12”地震后,他的山羊莫名其妙死亡一半以上,直接和间接损失达到10万元以上,“我们没有拿到过任何补贴,完全靠自身力量,重新发展。”

基础设施落后 制约林下产业开发

夹金山林业局在国有林区改革过程中所面临的问题,在四川境内很多林区和林场都存在。四川省林业厅副厅长包建华说,目前全省有180个国有林场及110家大小森工企业。国有林场在职员工7500人、退休7500人,森工企业在职1.6万人、退休6.1万人。1998年天保工程实施之前,林场职工都靠砍伐、加工、运输木材为生,企业自负盈亏;1998年以后,全面禁伐天然林,伐木工的身份转变为巡山护林员,从事公益性工作,但是没有纳入事业单位范围。“国有林属于国家重要的自然资源,因管护而产生的费用应该由国家财政来保证。”包建华说,目前部分国有林场仍然是自收自支的事业单位,基本上依靠自己努力。承担管护国有森林资源任务的森工企业,也只能依靠每亩6元的国有林管护费。职工福利待遇很低,目前全省森工企业职工人均工资仅占全省国有单位人均工资的三分之二。

包建华还提到国有林场和国有森工企业基础设施建设严重滞后的问题。“国有林场和森工企业位于边远山区,比农村还更偏僻。投入不足,基础设施落后于当地农村,不仅严重影响林区职工生产生活,社会工商资本也难以参与林区发展,林下产业开发面临许多制约。”包建华说。

华西都市报记者肖茹丹摄影杨涛

首页上一页12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