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县桃坪羌寨村落里的“文物生意”

2016-07-13 06:48:48来源:四川日报编辑:顾强记者:吴晓铃

受访者供图。

编者按

近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等七部门公布了2016年列入中央财政支持范围的中国传统村落名单,四川19个村落顺利入选。

中国传统村落,是指村落形成较早,拥有较丰富的文化与自然资源,具有一定历史、文化、科学、艺术、经济、社会价值,应予以保护的村落。自2012年评选开始,四川迄今已有84个村落入选。这些年,这些村落是在时代的裹挟中特色渐失?还是不可避免陷入农村空心化?村落保护和村民住房改造的需求存在着哪些矛盾?从即日起,本报特别推出“留住乡愁,走进传统村落”系列报道,拟通过对5处中国传统村落实地探访,剖析传统村落的最新生态。

□杨琳 本报记者 吴晓铃

作为第一批中国传统村落,4年的发展,让桃坪羌寨改变了什么?7月11日,记者前往桃坪羌寨探访,发现即使周一,这里也不乏游人。最让人欣喜的是,村民的保护意识空前高涨,拥有两千多年历史的古老羌寨,至今仍活力四射。

现场探访 羌寨风貌宛然如初

从汶川县城沿317国道一路上行,不到20公里就能看到“桃坪羌寨”4个大字和簇新的碉楼。这是“5·12”汶川特大地震后建成的新寨,而更高处的桃坪老寨经过维修,也看不出丝毫破败。

记者穿行在户户相通如迷宫般的老寨里,看到了古代羌人为保卫寨子修筑的只能容一人通过的“窄巷”。巷子两侧的墙体开有小孔,敌人入侵,便可用刀枪刺杀。石板路之下,随处可以听到地下水网里哗哗的水流,它们和雪山上吹来的习习山风一起,让房间里凉爽无比。漫步村寨,不时可见羌族妇女纳着鞋底或绣着围裙,偶尔还能听到上了年纪的老人用古老羌语闲话家常。

村落生态 全村人守着文物做生意

村落保护得如此之好,得益于村民的自觉保护。

桃坪镇副镇长王进刚告诉记者,桃坪羌寨从上世纪90年代发展旅游以来,村民就已经意识到独具特色的羌寨和生活方式,才是吸引游客的根本。后来,当地便在老寨下面的一处空地规划了新寨供村民搞旅游接待。

“5·12”汶川特大地震后,村民购买新寨房屋每平方米只需要1200元左右,但老寨房屋依然归村民所有。村民多了一处房产,大多搬到更宽敞的新寨做生意。不仅如此,桃坪羌寨在文物保护和传统村落保护的设计中,相当重视村民的利益。老寨60元的门票中,会固定返还一部分给村民,也调动了村民保护老寨的积极性。

60岁的杨登富就守着有1000多年历史的老房子,从来没有动过翻修的心思。几年前,黄渤主演的电影《杀生》,就在他家拍了3个多月。这处修了6层的宅子有72道门,全村所有水源也从这里的地下管网开始输送。“我的房子在地震中都没有一点损坏,老祖先留下这么有智慧的建筑,动了多可惜。”

杨登富的这个杨家大院,是村里的“明星”,每个月能拿到六七千元的门票分红。杨登富偶尔还客串导游,一个月也能挣3000元左右的讲解费。“要是改建了,谁会喜欢不土不洋的东西?”老人说他足不出户,月收入就超过1万元了。

而在新寨里做餐馆和住宿生意的村民,每年纯利润少则数万、多则数十万。最早在村里做餐饮的陈硕,每年的纯收入已超过100万元。王进刚说,桃坪羌寨98户村民、400多人,现在没有一人外出打工。

村落名片

桃坪羌寨

位于理县杂谷脑河畔桃坪镇,2006年获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2年纳入中国传统村落第一批名录。其独具魅力的碉楼式城堡民居,宛如“天然空调”般的地下水网、四通八达的通道和碉楼合一的迷宫式建筑,具有史学、人类学、建筑学和社会学的研究价值和艺术观赏价值。

记者观察

什么是保护最佳状态

桃坪羌寨纳入中国传统村落第一批名录后,“按规矩”自然做了规划,得到了保护扶持资金。4年多的摸索,村落是否有效实现了“传统保护”?

理县城乡规划建设和住房保障局副局长黄鹰说,桃坪羌寨村民搬到新寨搞旅游,虽然保护了老寨的建筑,却也同时让老寨失去了活力。以前游客穿行老寨,家家户户大门洞开,见到的是鲜活的羌族百姓的生活场景。如今老寨白天只有为数不多的老人留守,大多数关门闭户,十分冷清。缺少了原住民烧火做饭时的烟熏火燎,木质房梁也比以前更容易受潮。

非遗同样不可避免地在飞速消失。由于不能像羌绣一样带来丰厚收入,羌笛、唢呐等传统技艺已经后继乏人。“传统村落不仅要保护乡土建筑和历史景观,还要保护村落灵魂性的精神内涵。我们正在探索如何整体保护,让传统村落更加鲜活。”黄鹰说。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