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民族大学青藏高原研究院:阻击草原沙化的实干之师

2016-08-09 06:33:54来源:四川日报编辑:顾强记者:江芸涵

□张庭铭 本报记者 江芸涵

8月1日下午一点,身着冲锋衣的西南民族大学青藏高原研究院办公室副主任张大伟又踏上了去阿坝州红原县的道路。“每隔两三天,我就要开车去看看科研项目的进展情况。我们在高原的科研人员是没有固定休息时间的。”“大家肯定以为,搞科研的人都是醉心于实验室的书呆子。其实,我的同事们都是实干家。”谈到自己的团队,青藏高原研究院副院长文勇立说,“特别是我们的沙化治理项目实施几年来,示范区的草地退化、沙化得到显著修复,牧草产量提高20%以上,牦牛、藏羊的生产性能提高15%以上,畜牧业经济效益提高30%以上,牧民人均增收1万余元,产生了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在普通人眼中,沙化治理就是简单地在沙土上种牧草而已。可是,在助理研究员陈有军看来,用哪些种子种,种在哪里,怎么种才能存活,这些都“大有讲究”。

陈有军印象最深的是2015年种植防沙燕麦和批碱草。当时项目刚开始,工人们不知道怎样才是科学的种植。当陈有军和他的同事赶到现场,工人们已经按照自己的方法种了半亩多。陈有军当场就急了:“必须全部返工,按照我们的方法重新种植一遍。”事后,陈有军解释说,工人们原来的种植密度、播种方式都不对,不仅起不到防风固沙的效果,连幼苗的存活率都难以保证。

从选种到种植,防沙牧草生长的每个环节都浸透着陈有军和同事们的心血。“筛选种子的时候,需要用镊子把批碱草籽一粒一粒地从草穗上往下剥。每株批碱草穗上的籽儿都是密密麻麻的,我们经常看得眼睛发花。”说起选种的过程,青藏高原研究院毕业生柏晓玲感慨。

为了获取效果最佳的草种,他们需要先趴在野外的草地里,通过测定单株植物叶片、花朵的形态,来采集野生品种。然后,再回到试验田和实验室中,模拟不同气压、温度、湿度的环境,对草籽进行进一步筛选,最后根据比对结果,提取出最优的草种。

就是凭着这股认真的劲头,该院先后筛选出了一批高寒草原饲草饲料、放牧生态系统退化防治、牛羊品种选育与杂交等方面的相关技术,集成创新技术20套(个),建立牦牛、藏羊育肥场和牧草品种筛选示范基地16个,牦牛乳加工生产线3个。为各级政府提供决策咨询报告6项;为青藏高原地区培训各类人才8000余人次。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