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美草原实现新蝶变

2016-12-19 11:30:43来源:阿坝日报编辑:林霜陈昆杨翔

加宽改造贫困村道路

唐克景区一角

国家4A级景区九曲黄河第一湾游人如织

群众投工投劳硬化寨内道路

俄尼山公园景色

核心提示:

在州委、州政府的坚强领导下,若尔盖县委、县政府团结带领全县各族人民,励精图治谋发展、科学统筹抓民生、全力克难保稳定,在继承中实现了创新,在发展中改善了民生,在进取中凝聚了民心,全县综合实力不断增强,三次产业不断优化,城乡面貌不断改善,发展活力不断显现,群众幸福感不断提升,开启了“生态、活力、畅通、和谐、幸福”若尔盖建设的新篇章。

数据链接:

2016年,地区生产总值预计增长到16.6亿元,年均增长10.7%,是2011年的1.7倍。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9亿元,年均增长5.8%,是2011年的1.3倍。地方财政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越过3000万元、5000万元两个台阶,预计达到5600万元,同口径年均增长15.2%,是2011年的2倍。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支出14.5亿元,同口径年均增长10%,是2011年的1.6倍。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5.18亿元,年均增长16%,是2011年的2.4倍。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突破2.8万元大关,预计达到28770元,年均增长6.3%,是2011年的1.5倍。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突破10000元,预计达到10660元,年均增长17%,是2011年的2.2倍,城乡居民收入差距逐步缩小。预计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25亿元,年均增长13.5%;各项贷款余额9.8亿元,年均增长14.5%,群众增加收入、拉动消费的能力逐步增强。

A

若尔盖的新故事

故事一:新景点

夕阳西下,晚霞满天,喀哈尔乔湿地公园的上空,“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令人沉醉。登上对面的俄尼山,高原小城若尔盖的美景尽收眼底,苍茫草原一览无遗。喀哈尔乔湿地公园和俄尼山公园,是现在到若尔盖旅游的游客必去的两个新景点。“若尔盖越来越美,大草原越来越靓”。游客们赞誉连连。

故事二:西博会

11月4日,西博会开幕第二天,在成都世纪城国际会议中心举行的“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投资说明会暨项目签约仪式”上,若尔盖吸引了众多关注的目光。与四川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签署的“文化旅游合作开发框架协议”中约定,出版集团将投资2亿元对位于热尔乡的扎萨格进行整体规划、投资开发及运营管理。若尔盖的旅游资源大军中,不断增添生力军,旅游产业在不断的发展壮大。

故事三:好日子

热尔乡纳卡村的泽仁扎西,家住高半山,房子年久失修,风雨飘摇,年迈的母亲患有严重的大骨节病,一家四口家徒四壁,甚至连口粮都会偶尔青黄不接。在乡、村和乡亲们的帮助下,泽仁扎西建了新房,买了摩托、拖拉机,泽仁扎西被安排当上了护林员,妹妹泽仁措也安排了公益性岗位。今年4月,全家都享受了低保脱贫政策。下一步,泽仁扎西家还将得到幸福美丽家园建设项目的支持,县财政专项扶贫项目为他购买3头犏母牛,“我有信心,今年就甩掉贫困户的帽子。”站在新房子前,摸着擦得铮亮的拖拉机,泽仁扎西兴奋地说。

B

致力调结构、促转型,若尔盖三次产业不断优化,三次产业结构由48.7915.2735.94调整为45.5218.7335.75。

——旅游发展打开新局面。游客总量由81万人次增长到207万人次,旅游收入由6.12亿元增长到15.73亿元,年均增长分别为20.4%和20.8%。成功创建黄河九曲第一湾国家4A级景区、西部牧场国家3A级景区,启动花湖国家4A级景区创建。旅游推介成效明显,乡村旅游、电商、快递产业逐步兴起。预计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5.94亿元,年均增长10.7%,旅游业的支撑、带动能力不断增强。

——特色农牧迈出新步伐。农区基本实现机械化耕种和收割,农作物播面稳定在6.4万亩,建成中药材、油菜等特色产业基地4.8万亩。创新经营权流转机制,流转耕地2.6万

亩、草地60万亩。不折不扣落实政策性牲畜保险、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和强农惠农政策,兑现各类补贴1.86亿元,完成减畜66万羊单位,年均出栏率达到36.7%,商品率达28.2%。建成农区种草试点、畜种改良等现代畜牧业发展基地5个,畜群结构不断优化。预计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7.56亿元,年均增长4.5%,农牧业基础地位不断夯实。

——绿色工业走出新路子。高原之宝、新希望等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以及中环、中电投等清洁能源企业落户若尔盖,工业增加值由0.68亿元增加到1.76亿元,年均增长20.8%,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达到1.25亿元,年均增长23.1%。扶持一批小型、微型民营企业快速成长。投入880万元,建成全省第一条婴幼儿配方牦牛奶粉生产线,并成功入围全国婴幼儿产业十大健康品牌。

C

致力打基础、增后劲,若尔盖城乡面貌不断改善。五年来,投资39亿元,实施城乡基础设施项目336个。

——市政基础焕然一新。全面完成城乡基础设施建设提升任务,投入3.95亿元,完成县城曙光街等7条道路、喀哈尔乔湿地文化公园、俄尼山公园和3个乡镇的市政改造提升,县城规模扩大到5.9平方公里,是2011年的2.1倍,城镇化率达到29%,较2011年提高5个百分点。完成唐克乡、红星乡、辖曼乡撤乡建镇,实现县城集中供暖试运行。投资1.3亿元,完成危房改造等百万安居工程3992户。规范县城交通标识标线标牌,开通两条县城公共交通线路,城镇设施水平和服务功能明显提高,高原旅游城市对外形象极大提升。

——交通通信全面升级。“二横三纵、三支九联”公路网络初见雏形,新建改建国省干道82.7公里、县道6公里、乡村公路810公里,全县公路总里程达到1260公里,实现了通达、通畅和硬化率100%。建成运行“智慧若尔盖”平台。投资2亿元,建成通信信号基站116个,固定电话和宽带覆盖到19个乡镇(场)和55个行政村。

——水利电力明显提升。姜冬水源成功引入县城,彻底解决县城供水能力不足问题。投入6085万元,建成防洪堤7处16.2公里,城乡防洪避灾能力明显提升;农村安全饮水763处,6.8万农牧民安全饮水得到解决。大力实施节水灌溉工程,新增水利灌溉7处,覆盖草原耕地1.24万亩。建成247公里110千伏输电线路、697公里10千伏输电线路,30兆瓦光伏发电成功并网,开创了我县电力外送的新局面。

——生态环境不断加强。投资6541万元,完成黄河九曲第一湾和花湖湿地生态修复工程、喀哈尔乔湿地保护区综合治理项目,成功创建若尔盖国家级湿地公园,成为川西北首个国家级湿地公园。全面完成退耕还林、退牧还草、土地沙化、水土流失、基本农田保护等建设任务,沙化速度下降到5.32%,连续44年实现无森林火灾目标。空气质量检测、饮用水源保护、矿山植被恢复、节能减排等工作不断加强,“三同时”制度执行率和建设项目环评率达到100%。

D

致力推改革、强合作,若尔盖发展活力不断显现。

——改革步伐持续加快。继续实施经济行政体制等九大改革,完成新一轮政府机构改革,精减合并机构10个。实行全口径预算,推进公务卡改革,公开87个单位部门预决算和“三公经费”使用情况。深化农业农村综合改革,稳步推进“村财民理乡监管”,新增农、牧、林、旅专业合作社124家,实现农村土地确权颁证4243户、宅基地确权颁证16000户、房屋确权颁证11677户。教育卫生、集体林权、一事一议、电力体制、机关事业单位绩效工资等改革取得实质性进展。

——开放合作不断扩大。把招商引资作

为加快发展的杠杆,积极参加西博会、农博会和各类招商引资活动。大藏阳光旅游开发、四川凯德丰置业等一批环保产业型、富民带动型的企业落户若尔盖。到位资金5.9亿元,全面完成中环、天海综合市场等10个招商引资项目。

——对口支援卓有成效。德阳援建实现投资9881万元,完成20个对口援建项目,撬动社会投资3亿元。与浙江省杭州市上城区、江干区、富阳区签订《对口支援战略框架协议》,落实对口支援资金1938万元,完成项目建设6个。深入开展干部人才交流学习,选派316名干部赴德阳、浙江等地培训学习。

E

若尔盖的新生活

致力办实事、惠民生,若尔盖群众幸福指数不断提升。五年来,财政用于民生领域的支出达38.75亿元,占总支出的61%。

——脱贫攻坚强力推进。按照“两不愁三保障四个好”工作思路,对照“一超一无六有”“一低八有”贫困户、贫困村退出标准,着力基层基础、精准扶贫、为民办事、治理水平四大能力建设。选派41名优秀党员干部和41名专业技术人员深入贫困村驻村开展脱贫攻坚工作,夯实脱贫攻坚组织保障基础。大力开展政银合作,深化金融扶贫,完成1444户建档立卡户金融评级授信工作,发放金融扶贫贷款2200万元,有效解决了贫困户发展资金短缺的问题。投资5.8亿元,完成贫困村寨交通、用电、饮水等基础设施建设,减贫1052户4822人。

——社会保障更加有力。大力实施就业帮扶,城

镇新增就业2213人,回县“9+3”毕业生就业率达95%以上,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9%以内。“五大保险”参保率保持在98%以上,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参保率达到98.9%,新农合参合率提高到99.4%。城镇低保、农村低保、农村五保月人均供养标准分别由337元、120元、150元提高到420元、260元、300元,民政救助能力逐渐提升。

——教科文卫协调发展。强力推进十五年义务教育,建成乡(镇)中心幼儿园及村级幼儿园70所。投资4亿元,完成教学楼、学生宿舍等基础设施项目215个,建筑面积达34万平方米。大力实施“三免一补”“营养改善计划”、学前教育“一减一补”和高中教育“两减一补”政策,兑现各类补助1.34亿元,惠及学生24.6万人次。不断深化县级公立医院改革,完善分级诊疗制度,与省

人民医院、华西医院建立远程医疗会诊;成立名老藏医旦科、雷勇工作室,成功创建藏医院“二级甲等民族医院”,整体搬迁县人民医院,建成102个卫生室,县乡医疗硬件设施不断改善。大力推进文化惠民工程,建立原生态民间文化保护协会,“川西北民歌”和求吉“金冠舞”分别成为国家级、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建成开放农家书屋、寺庙书屋、县城图书馆等公共文化活动场所143个,放映农村电影5760场次,成功举办赛马、篮球、演讲、歌咏、锅庄等各类赛事活动298次,城乡群众文化、体育生活不断丰富。

——社会环境和谐稳定。社会治安不断好转。健全规范人民调解组织,筑牢社会稳定第一道防线。强化安全生产监管,彻底治理4处地质灾害隐患,应急排危除险17处,避险搬迁安置群众221户。创建省、州、县各级“文明和谐平安寺庙”,宗教活动场所依法管理不断加强。实施“大民生带小民生”工程,宗教活动场所全面实现通水、通电、通路、通广播电视。 ·陈昆杨翔·

    编辑推荐